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乡村振兴

景泰:“小特产”变身“大产业” 特色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11/13/ 16:57 来源:每日甘肃网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景泰县紧扣乡村振兴总要求,将西红柿、辣椒、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作为突破口,通过规模化种植夯实基础、新型经营主体注入活力、全产业链延伸提升效益,全力推动“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截至2025年,全县红辣椒种植面积达7300亩,西红柿种植面积达8000亩,特色农业正以蓬勃之势为农民打开增收之门,绘就产业兴旺、乡村焕新的生动画卷。

  草窝滩镇:沙瓤西红柿“红”遍全国

  景泰县北部的草窝滩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光照时间长、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沙砾土壤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使得产出的沙瓤西红柿果形优美、硬度高、口感佳且耐运输,在全国市场声名远扬。

  种植户高景红今年在当地承包了40亩地种植西红柿,主要品种为“212”和“丰泰”。“这两个品种的西红柿,果形、色泽、亮度还有口感都非常出色。”高景红说道。

  近年来,草窝滩镇坚持“合作社带动、小农户参与、市场运作、品牌促销”的发展路径,构建了“1处产业服务中心+3处交易市场+25个集中收购点”的产业模式,成为全县最大的西红柿集散地。

  景泰县源春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金环介绍,该合作社自2015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西红柿,如今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面积超过600亩,采收期从每年7月持续至10月。在育苗方面,合作社有专门的合作育苗基地,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还为周边小农户提供服务。技术上,每周有专家进行两次现场指导,涵盖定植、整枝、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

  2025年,草窝滩镇露地西红柿种植面积达3000亩,单产达2万斤。这些产品不仅畅销兰州、白银等省内城市,还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河南等全国知名大型批发市场,预计总产值可突破1亿元。

  “市场对接是我们的优势,这几年我们与上海、郑州、西安的收购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张金环说,“采收时,我们有专门的收购点和分拣队,按大小、品相分级,包装好的果子能卖到两块多一斤。今年合作社销售西红柿总产量700多万斤,产值800多万元。”

  漫水滩乡:辣椒产业“辣”出致富路

  在漫水滩乡富民村的辣椒种植基地,连片的椒田里红浪翻滚,红彤彤的辣椒挂满枝头。辣椒收割机在田间穿梭,高效完成采摘作业;农机手驾驶拖拉机紧随其后,将刚采收的鲜辣椒快速转运至加工厂,田间地头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

  景泰县欣旺家庭农场负责人杨涛介绍,该家庭农场今年在漫滩乡富民村和上沙沃镇上沙窝村共种植朝天椒1100余亩,主要品种有保银829系列、秦潮068系列、九月红系列。“现在已经全面进入采收阶段,根据目前的收割情况,亩产能达到500至600公斤。”杨涛说。

  在辣椒加工车间内,工人将收割来的辣椒投放到传送带,依次完成筛选、色选、烘干等工序。一个个完整、光鲜的干辣椒被传送到包装车间,最终打包成半成品后进行冷藏待销售。

  “我们家庭农场已经形成了朝天椒的育苗、种植、收购、加工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杨涛介绍,“现在的设备通过清杂、色选、烘干、剪把等工序,将辣椒加工成成品货流向市场。目前一天的加工量毛货在50吨左右。”

  产业融合:特色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从草窝滩镇田垄间挂满枝头的沙瓤西红柿,到漫水滩乡椒田里穿梭作业的收割机;从合作社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到家庭农场流水线上的辣椒加工,景泰县以特色农业为笔,以产业融合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小特产”变身“大产业”的生动轨迹。

  “十四五”以来,一个个特色种植基地在景泰县的田间地头扎根生长,一批批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一条条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拓展。西红柿、辣椒不仅成为农民手中的“致富果”,更让产业振兴的根基愈发牢固。

  今后,景泰县将持续深耕特色农业,不断擦亮产业品牌、延伸增值链条,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农民的日子在产业兴旺中愈发红火。(卢昌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