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锅凉油,下入羊羔肉快速翻炒,待肉质变色后加入姜蒜爆香,再放本地红葱提味……”
清晨的农家厨房里,在抖音账号“阿伊莎厨娘”的镜头前,一盘色泽诱人的靖远羊羔肉刚刚出锅,评论区瞬间被“馋哭了”“求链接”的留言刷屏。
这部手机,这个支架,这口铁锅,成了她连接外界的窗口。
短短几年,这位黄河岸边长大的90后乡村女孩杨凤,用最朴素的镜头,将西北灶台的温度与诚意传递至千里之外。年销售额突破350万元,带动60多人就业,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抹亮丽的“她力量”。
从厨房到田间:一道菜唤醒万千乡愁
“起初只是分享做饭,大家评论声很高,都喜欢这股烟火气,这就给了我信心。”杨凤坦言,因从小热爱美食,她初中毕业后便进入了餐饮行业。
随着短视频兴起,她架起手机支架,尝试记录日常三餐片段:拉条子、拌凉菜、炖羊肉……视频发到网上,很快收获了网友的青睐。
温暖朴实的画面里,裹着香豆粉的烫面油饼金黄酥脆,慢炖的滩羊不膻不腻,美味的灰豆面地道养生……
渐渐地,她发现,最打动人心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
“我在做蒸碗羊肉时,吸引了很多在外地的靖远人。”她说,“大家纷纷留言,看得想家了,特别想吃一口家乡的羊羔肉。”
一道家常菜,成了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评论区里,“调料包在哪买?”“红葱能网购吗?”类似的提问越来越多,杨凤看到了新的可能。
从自拍到助农:小镜头成了“出山驿站”
网友的牵挂,让杨凤从美食分享者转型为“乡土代言人”。
她把镜头搬出厨房,走进田间地头。
靖远县乌兰镇的农地里,她举起手机,对准种植户收葱的场景:“咱们靖远红葱,受黄河水浇灌,皮毛黄亮、味道辛辣,现挖现发!”直播间“小黄车”一上架,订单纷至沓来。
“以前红葱滞销,现在通过阿伊莎,价格稳了,销量也上去了。”村民陈志广的话语满是感激。
从红葱到香豆粉、辣椒面,再到糖心苹果、土豆白菜、茄子辣椒……她的直播间,成了靖远农产品的展示窗口和“出山驿站”。
月销1万单、年售350万元,她不仅帮农户卖出产品,更帮他们找回信心与底气。
“村民把东西卖出去的那份开心,其实,我打心眼里比他们还高兴呢。”杨凤说。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镜头之外见真情
杨凤的走红,并非偶然。
起步时,视频模糊、流量低迷,没人爱看,她一度迷茫。但她没有放弃,熬夜学习拍摄、借鉴优秀大主播的视频,反复琢磨镜头语言,坚持每日更新。“再忙再累,视频是必须发的。”
为守住口碑,她和丈夫马文斌严把质量关,从筛选货源到分拣打包,亲力亲为。“大家买的不仅是美食,更是对靖远土地的信任。”这份真诚换来了居高不下的复购率。
更可贵的是,她的直播间成了乡村就业“加油站”,带动周边妇女务工创业,实现“镜头里有生意,锅灶外有生计”。
“我在这儿拣葱、打包发货,一个月3000块钱,好得很。”乌兰镇东关村村民高培红满脸欣慰。
从“普通”到“不凡”: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黄河滋养的乡土风味,镜头传递的赤子情怀。杨凤用热爱与坚守,让烟火气变成致富力,用数字赋能架起城乡桥梁。她的故事,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乡村担当。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就是能帮农户出份力、办点实事。”
如今,杨凤的全网粉丝超60万,发布作品近700条,获赞580余万。她是甘肃特产推荐大使、省百强主播,但她总说自己“普通”。
正是这个“普通”女孩,用一口锅、一部手机,串联起饮食文化与民生发展,让靖远味道香飘万里。
“能让家乡味道被记住,能帮农户多挣一分钱,就是我最开心的事。”她说。
“家人们看过来,我们靖远山美水美,种出来的苹果脆得带响、甜得入心……”镜头前,杨凤笑容灿烂。
她身后,是广阔的田野,是正在改变的家乡。(冯文强 王馨婕 滕爱琴 周维龙)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05日科学治理焕生机 循环发展促振兴——靖远县盐碱地综合整治项目有序推进
- 2025年11月04日东西部协作结硕果:天津援建肥料厂为靖远农业注入新动能
- 2025年10月31日媒体赋能乡村振兴 “平川味道”香飘万家——“十四五”期间平川区直播助农成效显著
- 2025年10月29日盐碱滩变身丰产田——景泰县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显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