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五城同创

文明花开竞芳菲——会宁县大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侧记

 2024/03/06/ 18:26 来源:每日甘肃网

  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实践阵地,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贴心惠民的志愿服务,群众参与时开心幸福的笑脸……如一朵朵蒲公英,传播正能量,传递大文明,凝聚同心圆。

  如今,行走在初春的会师大地,文明已成为最美的风景,文明向善之风浸润人心,吹拂城乡。

  守正方能出新,砥砺才能奋进。

  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会宁县抢抓战略新机遇、瞄准发展新航标,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凝心铸魂的民心工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不断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形成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赋能经济社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厚植沃土建阵地,让文明培育入脑入心

  当清晨的阳光洒向大地,文明新风已吹遍会宁的每一个角落。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街道两侧、卫生整洁;公共设施、完好无损;孝老爱亲、蔚然成风;文明实践、点滴铸就……文明正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文明创建,阵地先行。近年来,会宁县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扎实推进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各类实践阵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文明,是新时代进步的缩影,是引领发展的“前哨”。会宁县以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作为网格单元,全方位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搭建理论宣传、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服务、体育健康服务“五大平台”。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为汇聚各方力量、响应群众需求的为民服务平台,大力发挥“百姓”宣讲员和“红领巾”宣讲员的主体作用,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热度,更有厚度。

  截至目前,会宁县已建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46个,按照“总队+支队+分队”模式,组建县乡村三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356支。让全县322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宣传思想建设的“主阵地”,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

  丰富载体激活力,让文明实践出新出彩

  时下,走进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只见村组道路宽敞平坦,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但更让人注意的是,在这里大操大办红白事的现象明显减少,简办婚丧嫁娶蔚然成风。

  “红丧嫁娶彩礼”……这是会宁县河畔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创建的“河畔好声音”快手直播的场景。通过直播和老百姓零距离沟通,传递各类政策信息,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弘扬时代文明新风。“河畔好声音”直播员曹永环说,我们努力使线上直播成为理论宣讲的“主阵地”、宣传教育的“新平台”、文明实践的“大讲堂”。

  近年来,会宁县通过创新举措,不断注重宣传教育引导,传承培育文明乡风,深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纵深发展。先后在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巡讲“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21场次,受益群众1000多人,制作“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公益广告38个,开展“颂党恩奋进新时代·育文明引领新风尚”志愿服务活动50多场次,组建高质量宣讲团队33个,开展宣讲580多场次,覆盖28个乡镇4.6万人。真正让文明新风遍地开花,让文明之光照亮会师大地!

  悠悠丝绸古道,绵绵壮丽辉煌。会宁县坚持以文明塑形、用教育引领、树品牌担当,在历史的前进脚步中,又将从一次次辛勤耕耘中收获幸福的滴滴甘甜。

  塑造品牌新担当,让文明创建有力有为

  真正的文明惠及民生、触及民心。

  近年来,会宁县积极探索“群众需求+中心指导+文明实践成员单位供给”的工作模式,不断延伸新时代文明实践触角,通过“七讲四评三帮两践”工作法,不断推动文明实践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聚焦人民关切,会宁县还组织开展了“学雷锋我行动”“智慧助老”“妇女维权”“我为群众送健康”“法律援助”“关心关爱老人”等文明主题实践活动200多场次,以贯彻落实“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为契机,确定主题、具化范围、实化内容,用有温度的文明实践进一步丰富了文明创建底色。同时,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单位创建工作。

  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镇13个、文明单位11家、文明校园14所;县级文明村、文明乡镇分别达到62%、82%。

  我们通过参加县上组织的各类文明实践自愿服务活动,不断增进了与基层群众的情感交流,也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切身行动,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注入了无限活力,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刘烨开心地说到。

  站在新时代会宁发展新的历史航标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必将打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助力新会宁,建功新时代。(魏永刚)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