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市县动态

景泰县:“银发专家”盐碱地种出“致富草”

 2025/06/11/ 11:27 来源:每日甘肃网

  走进景泰县草窝滩镇巨菌草种植示范基地,曾经泛着白碱的荒地上,如今挺立着一片片茂密的巨菌草,翠绿的茎秆在风中沙沙作响,宛如一道绿色的屏障。经过两年探索,景泰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成功引种耐旱耐盐碱的巨菌草,试验田亩产突破13吨,为全县盐碱沙化等中低产田改良利用和农民增收探索了新路径。

  科学论证  把准盐碱地治理脉搏

  2023年11月,景泰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来自全县农林水牧、教育卫生、工业交通等领域的300余名退休科技工作者踊跃加入。这群平均年龄65岁的“银发专家”怀揣服务“三农”的热忱,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在上沙沃镇的一块盐碱地前,土壤专家姚老师蹲下身,抓起一把泛着白色盐渍的泥土,眉头紧锁:“这样的土地,传统作物很难有好收成。”

  经过数月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由4名退休专家组成的巨菌草引种技术小组发现,这种源自海南的植物具有极强的耐盐碱特性,其发达的根系能有效改良土壤。大家算了一笔账:“巨菌草粗蛋白质含量是玉米的2倍,亩产可达10吨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技术攻关  银发团队三赴取经路

  自2024年3月开始,巨菌草引种技术小组的老专家三次前往海南儋州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宁夏闽宁镇、临夏州永靖县,对巨菌草从萌芽到成熟的生育期全过程,以及青贮加工、留种扩繁等环节进行系统考察。在当地技术骨干的手把手指导下,专家们不仅带回了优质种苗,更积累了宝贵的种植经验。

  回到景泰县后,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引种试验方案,在草窝滩镇选取4亩中度盐碱地和新垦沙化地进行了试种。菌草生育期间,每天都能看到老专家们拿着记录本在田间忙碌的身影。土壤湿度、株高、分蘖数......十余项指标被详细记录在册。经过5、6个月的精心培育,巨菌草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最终交出了中度盐碱地亩产13.29吨、新垦沙化地亩产12.56吨的亮眼成绩单,较种植玉米、紫花苜蓿等传统饲草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示范推广  4亩试验田的蝶变效应

  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老技术工作者和种植户组成技术团队,对种苗选择、地块选择处理、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综合利用等5个关键环节进行系统总结,修订形成《沿黄河灌区巨菌草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并在红水、草窝滩、漫水滩等3个乡镇的4个行政村建设了30亩示范基地,引进优质种苗6万株,1000余份图文并茂的技术手册也很快被农户们索要一空。

  “粉碎时要注意长度控制在2-3厘米,这样更利于牛羊消化。”在红水镇巨菌草种植示范基地,农技人员正在指导农户进行青贮加工。通过对比玉米套种巨菌草、单种巨菌草和玉米等不同种植结构带来的生态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用巨菌草替代传统饲草。

  综合效益  生态改善与经济增值良性循环

  巨菌草引种项目带来的改变正在显现:农户普遍认识到种植巨菌草对提升低产田产能的好处,养殖户由原来全年饲喂营养比较低的农作物秸秆干草转变为季节性饲喂新鲜或青贮巨菌草,解决优质饲草短缺问题有了新出路;20余名熟练掌握巨菌草栽植技术的“土专家”,像播撒在乡村的“技术种子”,带动周边农户学会这项新型种植技术。更令人惊喜的是,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测定,示范区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10.7%,能够持续对中低产田的土壤结构改善和防风固沙起到重要作用。

  “此举既改良了沙化地、盐碱地,又为乡镇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借鉴。”景泰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银发人才”的智慧经验和人脉优势,联合农业科研单位,不断探索巨菌草在饲料加工、基质栽培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助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