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大地传薪火,誉满杏林再启航。
在会宁这片历史底蕴厚重、多彩文化斑斓、红色基因氤氲的大美土地上,会宁县中医医院犹如一株杏林幼苗拔节生长,逐渐成长为一棵医苑大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40个春秋的风雨兼程,薪火传承,几度雪压青松,几度光风霁月,会宁县中医医院一代代医务人员宵衣旰食,耕耘不辍,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奋斗征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疗奇迹,谱写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故事”。

红色沃土:薪火相传 扬帆起航
立济世之心,行悬壶之道。1984年,会宁县委、县政府响应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号召,在会师镇东山根8号旧址,成立了由4间诊室、职工6人,筹集经费5千元的会宁县中医医院。从此,甘肃中医药发展史上多了一家传承国医瑰宝,弘扬国医文化的医疗机构。干枯贫瘠的祖厉河畔,一代代中医院人在这片被红色记忆深深烙印的土地上,点燃梦想,挥洒激情,搭建起悬壶济世的梦想基石,扬帆起航,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依靠过硬的医术和医者赤诚,守护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四十年初心不改,四十年春华秋实,会宁县中医医院,与时代同步,与健康同行,不断演绎着杏林传奇。
红色精神: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承立业之本,专医术经略。医院传承红色精神,秉承“厚德敬业、传承创新”的院训,立足“特色立院、学科建院、人才强院、精管治院、履责兴院”的战略目标,突出中医特色优势,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超越,2021年医院实现了整体搬迁,环境焕然一新,硬件设备显著改善,现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临床科室20个,门诊科室21个,医技医辅科室19个,职能科室20个,编制床位550张,全国基层名老中医2名、甘肃省基层名中医1名、白银市名中医2名,省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2个,职工600余人,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综合实力迈入全省县区级中医院前列。

红色文化: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守中医之魂,创医学之新。医院赓续红色文化血脉,坚定扛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责主业,夯实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医优势专科、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加强人才培养,弘扬中医药文化,形成“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医疗服务体系。建成康复理疗专病中心、引进磁共振、CT、DR等先进的诊疗设备40多台,建设“两专科一中心”、开展中医适宜技术64项,实施“666”人才发展规划,建成会宁县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两馆一中心”(中医药文化展馆、中医技能实训馆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共建骨伤科、皮肤科、眼科、风湿骨病科4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与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建立12个专科联盟。
红色基因:护航健康 竭诚为民
秉仁爱之心,施岐黄之术。医院始终贯彻和落实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党建引领,将红色基因融入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不懈追求中,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聚焦百姓急难愁盼,落实医改惠民,坚持优质服务,尽可能给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创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从每一位患者,到一方百姓,从一份职业,到一生追求。会宁县中医医院人将医心奉为初心,用一支银针,一缕药香,让中医药服务的触角伸向群众,用精湛医术和济世仁心,用大爱和忠诚书写了一幕幕救死扶伤的动人华章,古老的中医文化与现代医学在这里相容并蓄,勾勒出民生安康、幸福繁荣的生动画卷。
征程波澜壮阔,初心历久弥坚。
集灵气于热土之上,蓄大势于杏林之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会宁县中医医院持续聚焦民生福祉,着力补齐医疗发展短板,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努力推动医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以高质量发展书写对中医梦的不懈追求!(王海峰 魏永刚)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5月13日会宁:“组团式”帮扶成效显著
- 2025年04月29日银发智库激活陇上枫桥新范式——会宁土高山乡“老将新传”书写基层治理三本账
- 2025年04月24日景泰:新质生产力赋能智慧春耕
- 2025年04月21日会宁: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