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五城同创

会宁:革命圣地的传承与蝶变

 2025/04/03/ 11:39 来源:每日甘肃网

  历史重镇,丝路明珠。

  会宁,古称“秦陇锁钥”,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丝绸之路上熠熠生辉的千年重镇。

  2100余年的建县史,赋予这片土地“祖厉置县”“状元之乡”的厚重底蕴。

  古朴肃穆的会师楼,蜿蜒流淌的祖厉河,诉说着古道名城的沧桑与繁华。

  今天的会宁,以“红色会师圣地”之名,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精神坐标。

  红色底蕴:长征精神的当代传承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书写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毛泽东“会宁,好地名!红军会师,中国安宁。”的铿锵感慨,为这片土地烙下永恒的红色印记。

  如今,会师旧址内巍峨的纪念塔、庄严肃穆的纪念馆,以及国家一级文物“会师联欢会会议桌”等,无声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成为新时代传承长征精神的“活教材”。

  日前,白银市第八中学高二师生赴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开展研学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奋斗精神的传承。2025年清明前夕,平川第三中学和向阳小学近730名师生赴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缅怀英烈,聆听红色岁月的传奇故事,感知民族复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将红色教育融入实践。

  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红军会宁会师旧址2024年共接待研学团队12万人次,并入选“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会宁干部学院通过开设“红色研学”专题,年培训基层干部、青少年超2万人次,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深植新一代心田。

  会宁县红堡子村编排秦腔剧《红军来到咱村庄》,以艺术之魂和沉浸式教学复原会师场景,重现峥嵘岁月,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024年,会宁县举办“薪火相传·会宁诗会”,以情景史诗形式再现长征壮举,融合诗词朗诵、秦腔表演、全息投影,吸引1.2万观众现场参与,线上直播观看量达761.5万人次。

  红堡子村修复烈士陵园、筹建会州博物馆,村民王东良历时20年收集红军遗物1万余件,打造“家门口的红色课堂”,年游客量超万人次。

  串联大墩梁、慢牛坡等遗址,构建“红色驿站—会师园—红军村”闭环线路,每年超600万人次游客前来瞻仰,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会师精神。

  金色辉煌:教育强基培育人才沃土

  “状元之乡”的美誉,印证了会宁对教育的执着。全县累计新建、改扩建学校300余所,县城新建11所学校,教育投入超10亿元。

  从“靠天吃水”到现代化校园,从“苦教苦学”到“优教优学”,从企业捐资助学到城乡教育共同体构建,会宁以教育为支点撬动全域振兴。

  这座黄土高原上的“状元之乡”,正以“硬件筑基、红色铸魂、师资淬火”的三重奏,谱写新时代“教育强县”的华章,为西部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学校建设是托举区域发展的基础工程。2024年,会宁县稳步推进省列为民办实事教育项目,共实施教育项目36个,新建校舍8.56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86万平方米,软化运动场1.59万平方米。

  会宁县第五幼儿园、北城中学等一批现代化校园拔地而起,新增学位990个,充分化解“大班额”“择校热”难题;全县21所县直中小学完成录播教室升级,校园内外网络实现高清教学直播;4所学校跻身“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农村60多所学校接入“省级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实现了大山学子与城市课堂的“云端互联”。

  2024年7月,由甘肃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重走长征路 砥砺强国志”行走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在会宁举行。400余名师生徒步大墩梁战役遗址,在慢牛坡烈士陵园聆听历史回声,用脚步丈量信仰高度。会宁县红军小学创设“微型长征路”,把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牢牢植入师生心灵,被命名为“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

  会宁县坚持以“强师工程”破解教育瓶颈。2024年,共开展教师培训1.1万人次,选派77名城区骨干教师下乡支教、87名乡村教师进城研修、464人县域轮岗,形成“青蓝结对、城乡共进”的“输血+造血”师资生态链。首届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40节科学精品课认证,推动“学思行悟”教学模式落地。

  2024年,会宁县成功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成功完成创建1所科技高中、培育10所科学教育特色学校、遴选100节科学教学精品课、开展100项县级科学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引进和培养100名科学教师、培育1000名少年科学家的“一十百千工程”。会宁县枝阳初级中学学生杜依华以航天画作荣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绘就“天宫家园”引发社会共鸣。

  文旅创新:红色IP与生态经济的交响

  会宁以红色文化为魂、生态资源为脉,依托“会师圣地”IP和“红色会宁·会师之城”文旅品牌,通过全域联动与创意赋能,全面打造“出发在驿站、瞻仰在遗址、体验在田园”的“红绿交融”文旅新标杆,同时不断探索开发5G+智慧旅游、沉浸式演艺、文创产品,让历史“活”起来,游客“留”下来,实现了从单一景点游向深度体验的转型,推动红色精神与生态经济同频共振。

  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722.5万人次、增长29.6%,旅游总花费突破40亿元、增长53.1%,红色旅游成为县域经济新引擎。

  现在,红色驿站、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红军村等景区串珠成链,形成“参观—瞻仰—体验—教育”一体化旅游线路;“红色美丽村庄”红堡子村开发农耕体验园、红军主题民宿集群,推出“红军餐”“扎染工坊”等特色项目。

  2024年,红堡子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5%。

  会宁县连续举办八届“甘肃·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节”以及全域旅游线路踩线宣传促销等专题活动,激活文化旅游市场,刺激旅游消费,提升“红色会宁·会师之城”红色旅游品牌。

  2024年4月29日,红色剧场课堂在甘肃会宁干部学院剧场精彩上演,充分发挥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红色资源教育优势,创新党性教育方式,传播红色文化,打造“一城一故事·沉浸式新体验”。

  推出红军主题剪纸、《红军会宁会师志》邮册等300多种文创产品;创作了《红军来到咱们村》等原创戏曲作品;策划创作以长征、会师为题材的红色原创歌曲77首;出版《图说三军大会师》等杂志及系列宣传作品;拍摄电影《大会师》等影视作品,通过红色原创歌曲、戏曲等增强文化吸引力。

  串联祖厉河生态廊道、汉唐街商业区与红色遗址,推出“红色驿站—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红军村”生态休闲环线,围绕“食、游、娱、演、购”,全方位、多领域规划打造汉唐街夜市广场,形成“红色教育+生态观光+文旅消费”融合发展的立体格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2024年,会宁县成功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影响力案例”,形成“红色IP引领、生态经济赋能、全域体验升级”的成熟模式。

  今后的会宁将继续以“重走长征路,再塑长征魂”为主题,把建设中国会宁“荣耀传承·胜利之光”长征文化体验园、会宁长征红色文旅产业园等文旅项目作为重点,坚持将党课放在“战场上”、放在“战壕里”、放在“行军路上”,着力打造党建和红色文旅的创新示范典型。

  产业突围:科技与品牌的聚势赋能

  会宁立足“农业优先”,以构建“牛、羊、菜、果、薯、药+小杂粮”的“6+1”特色产业为牵引,以“农业工业化”为突破口,通过科技赋能、品牌打造、渠道升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跨越,走出了一条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有效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去年有了牛娃,今年开春下了5头小牛娃,现在总共存栏量55头。”汉家岔镇南湾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何瑞琦在新建不久肉牛养殖场里自豪地说着。

  2024年,南湾村肉牛养殖场在中央财政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的资金扶持下,新建牛舍、草料贮藏棚、草料加工棚以及购买各类现代化加工机械,并且引进50头基础母牛西门塔尔,推动当地肉牛产业逐步实现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养殖。

  会宁县坚持以牛羊为主导产业,以“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集聚资源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全力以赴争项目、建链条、育主体、优环境,实现产业规模扩大、集群发展、产值倍增。

  截止目前,全县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5.4万头、254.94万只,出栏量分别达到10.61万头、139.71万只,分别增长17.9%、19.1%。

  近两年,甘肃长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注册了“会宁黄芪”“会宁党参”“会宁板蓝根”“会宁甘草”“会宁牛蒡子”等五个地理标志产品,企业影响力和销售额也在稳步提升。

  “这些产品在前三年销售额1000万,提升到这两年的2000万元,销售范围也是从会宁县以及甘肃省我们内部发展到东南沿海、北上广等这些发达地区。”甘肃长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经理张建中提到产品包装盒上的地理标志产品的小标识自豪满满。

  无独有偶,甘肃祁连雪淀粉有限公司生产的“祁连雪”品牌在使用了“会宁马铃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后,国内口碑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扩大。2024年,祁连雪淀粉生产部荣获全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会宁县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之路上大步迈进,倾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会聚宁香”。2024年“会聚宁香”线上销售平台入驻企业35家,上架产品200余款,全年电商交易额10.2亿元、增长20%,一体推进农产品订单种植、精深加工和电商销售,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此外,“会宁胡麻油”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黄精苦荞茶”获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产品金奖,一次次彰显会宁农特产品在国内不断提升的口碑和影响力,推动会宁特色农业产业不断深化发展。

  会宁县创新“电商+消费帮扶”模式,以北京、上海、杭州“会宁馆”为窗口,整合优质农产品资源,加快构建产、供、销一体的销售网络体系。高原夏菜、亚麻籽油等300余种绿色产品通过冷链物流、电商平台插上“云翅膀”,远销海内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万元,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小城蝶变:从“黄土褶皱”到宜居新城

  从“治理一条河”到“繁荣一座城”,会宁以生态治理撬动城乡巨变。

  祖厉河综合治理工程重塑城市脉络,汉唐文化街、水云小镇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焕发乡村活力。全县完成生态造林45万亩,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柴家门镇童家湾、中川镇南峪川等美丽乡村,成为农旅融合的样板,绘就“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

  “暴雨一来,山体泥土裹着碎石冲上村道,乡亲们出不了门。”年近六旬的柴家门镇村民张君林站在祖厉河畔的生态护坡上,望着满目苍翠的红柳林,再想起十年前每逢雨季的窘境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祖厉河因水质恶化、生态退化被称为“苦水河”,如今却以水清岸绿的面貌跃升为“城市会客厅”。

  这场历时十余年的生态觉醒,不仅让会宁摘掉了“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标签,更探索出一条“治理一条河、繁荣一座城”的绿色发展路径。

  如今,祖厉河区域内90%坡耕地梯田化,60%荒坡林草化,年输沙量减少215万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5%以上,县域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12.68%、56.76%,一座绿色魅力之城正崛起于陇中大地。

  从满目疮痍到玉带蜿蜒,从生态赤字到绿色红利,会宁的生态治理实践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2024年,会宁县抢抓“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重点区域政策机遇,投资2.26亿元实施三北六期、“双重”、城区大环境绿化、中投生态林等8个重点项目,完成造林绿化16.4万亩、退化林修复24.2万亩、人工种草3.3万亩、草原改良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7.74%、58.75%。这一抹抹动人的“生态绿”,是会师儿女聚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升级国家干线公路是贯通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动脉”,更是助力乡村振兴进入“快车道”的重要环节。2025年年初,甘肃省“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G309线青岛至兰州祁家南山至汉家岔段升级改造项目全线通车,汉家岔镇2万名群众外出和回家的路由“天堑”变“通途”。

  “现在的路又宽又平,也没有弯道,出行很方便,再也不怕下雨打滑了。”当看到通往家的路正式开通后,汉家岔镇花儿岔村村民宋维国心潮澎湃。

  柴家门镇童家湾以黄土高原为底色,以童趣大自然为主题,以会州童话“古经”及中国传统童话故事为素材,充分挖掘乡土文化,打造集童话巷、童话墙、童话故事会等主题景观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成为农旅融合的样板。

  中川镇南峪川万亩高标准蔬菜产业园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持续带动民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绘就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

  2024年,会宁县深学笃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乡村建设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35个,郭城红堡子村、河畔李家塬村成功申报省级和美乡村。

  深入实施农村“八改”工程,建设户用卫生厕所1550座,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176公里。太平店青江驿村“笑脸墙”走红网络,将艺术美学融入群众日常。融媒体实践栏目《乡村新事记》走进红军村,全方位展示老区乡村振兴新变化。

  陇中热土,会宁风华。

  千年文脉绵延的古城,浸透热血的精神原乡,正以“会师精神”为引领,在时光长河里书写新的传奇。

  曾经播撒红色火种的热土,如今正以教育振兴的墨笔勾勒希望,用产业兴县的铁犁深耕未来,在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中激荡时代强音!(曾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