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社会民生

会宁:小芦笋撬动乡村振兴“大阔步”

 2025/04/03/ 11:30 来源:每日甘肃网

  产业兴,百姓才能富。时下,正值春季芦笋采摘期,走进会宁县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垄垄翠绿的芦笋破土而出,工人们忙碌地采收、装箱,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重中之重。近年来,会宁县大力发展芦笋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富民的新路子。这片昔日的黄土高原,正因芦笋产业的蓬勃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点燃乡村振兴“绿”动力。

  产业兴农:深耘试验田→会宁模式出圈

  会宁县芦笋产业的崛起,得益于津甘协作的深度联动。2022年启动的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176亩芦笋种植为核心,拥有24座日光温室、6座连栋温室及3座育苗温室,创新采用“1年种植、15年采收”的种植模式,实现年产量超1000公斤/日,年收益达1800万元。“目前处于采摘前期,每天采摘在2000公斤左右。预计今年暖棚产量达到每亩2500斤,冷棚每亩2200斤,露天每亩800斤。”会宁县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生产经理冯亚雄说道。

  联农带农:土地生金→家门口就业

  “这里工作时间灵活,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孩子,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员工李丁红感慨道。

  芦笋产业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分红和就业岗位“三管齐下”助力乡村振兴土地流转,每年为南什村57户村民支付15.8万元流转费,并按利润的25%向村集体分红约100万元。同时,园区吸纳周边村民务工,提供稳定就业岗位。“步行十分钟就能到园区,每天工资110元,天阴下雨也不耽误,月收入超3000元,还能照顾家里,很知足。”村民张利霞说。

  据统计,目前,全县芦笋产业已带动3000人次农户增收。园区80%的务工人员为妇女和老人,真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科技赋能:破壁传统农技→智慧芦笋破土

  科技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园区通过微域环境气象采集系统和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精准施肥、灌溉和环境调控,仅需2人即可管理近200亩基地,大幅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保障了芦笋品质与产量。

  “我们通过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相对去年,水肥一体化技术让产量和品质双提升,未来计划扩大智能化管理覆盖范围。”冯亚雄表示。同时,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与外地商超、批发市场建立稳定合作,确保销路无忧。此外,当地积极推动品牌建设,强化“双码”溯源和绿色认证,提升产品附加值。

  未来展望:云端拓疆域→会宁鲜笋闯关东

  为提升产业竞争力,会宁县积极发展芦笋深加工产业。采收后的芦笋经冷藏处理,通过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并计划开拓东南亚外贸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速冻笋能延长保鲜期,未来将依托电商和外贸渠道,让更多人品尝到会宁芦笋的鲜嫩与营养。”冯亚雄对产业前景充满信心。

  从田间到云端,从种植到深加工,会宁县以芦笋为笔,绘就了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画卷。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芦笋,不仅承载着致富的希望,更见证着新时代农业转型与乡村崛起的坚实步伐,为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窦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