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市县动态

会宁:小杂粮闯出大市场 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2022/11/22/ 16:46 来源:每日甘肃网

  每日甘肃网讯  时至初冬,素有“小杂粮之乡”美誉的会宁县,今年的小杂粮又迎来了好收成。

  初冬时节,在会宁县党家岘乡毛家坪村的高粱种植示范基地,此刻红浪翻涌、农机轰鸣,到处呈现着一派繁忙喜悦的丰收景象。甘肃振燕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屈克振告诉记者:“像这个高粱今年亩产能达到2000斤左右。我今年种了2000亩多点,种植的是红高粱里面的糯米高粱品种,它的皮薄、面多,出酒量高,造酒厂家喜欢用。”

  这两天,党家岘乡毛家坪村漫山遍野的高粱收割迫在眉睫,但基地负责人屈克振似乎并不担忧,因为他有专业的“好帮手”。甘肃振燕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杂粮收割机师傅郭修华说:“这个联合杂粮收割机一天能收五六十亩。它现在是新型产品,专收高粱、玉米、油菜作物,比以前的先进多了。而且省时,能多收、增产,又干净”

  壬寅初冬,会宁县党家岘乡毛家坪村的山沟梁峁,一改往年萧瑟寂寥景象,取而代之的是连片穗大饱满、随风摇曳的红高粱,为今时的冬季山野增添了明亮色彩,也为毛家坪村的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探索着新方向。会宁县党家岘乡毛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吴承亮表示:“为了加大撂荒地的整治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我们今年引进了实力比较雄厚的农业种植大户,在这个地方种植高粱2000多亩。从目前的收割状况来看,收成还是比较好的。今年示范如果成功的话,我们计划明年在全村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

  这边的高粱田中收割忙不停,另一边的良谷米收购现场热火朝天、“粮变钱”的百姓们正在乐开怀。会宁县平头川镇双头村村民张德民开心地说着:“挣了2236元,第一年试种的。种子人家供应的、签订了合同的,咱们的地一亩能收1000块钱就是好价。”会宁县平头川镇张咀村村民安富鹏也说到:“我今年种了三亩,卖了1200斤左右。2.6元每斤,比市场价高两毛。好着呢,下来每亩正好差不多1000块钱。”会宁县平头川镇张咀村村民吴军强告诉记者:“我估计有1300斤。种子是公司提供的,人家还保价收购、保底2.6元的价收购。明年准备继续种这个品种”

  是怎样的种植模式让老百姓交口称赞呢?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华介绍到:“这个模式其实就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咱们合作社提供种子给农户种,统一的种子、中间还有技术指导,农户种成之后我们上门统一收购。今年在平头川镇种了1000多亩,涉及到七个村。今天大概能收购50多吨,今年的订单种植下来总共要收200多吨;拉回去碾成咱们的特色会宁良谷小米,然后销往全国各地。”

  会宁小小杂粮走向全国,它是通过什么渠道实现的呢?甘肃丝路兴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魏子杰表示:“我们甘肃丝路兴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已经逐渐形成了‘科研院校+企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的新模式!公司团队开发了会宁县首个消费帮扶采购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销售平台把咱们会宁的良谷米销售到全国各地,把我们的小杂粮打造成为会宁的一张名片。”

  从当初的小面积种植、原始人工收割、自产自销,到现在的订单规模种植、现代化机械收割、披上“靓装”闯市场,会宁小杂粮正在朝着专业化、集约化方向不断前进。阳光下饱满的高粱穗和良谷粒,不仅沉甸甸地述说着农人收获的喜悦,更坚定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们相信,只要将更多农业科技成果集成示范转化在田间地头,生态、高效、质优的会宁小杂粮,必将会在广袤的红色热土上“拔节生长”,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李佳 陶耀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