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黄河贯境258公里,占甘肃段总流程的28.3%。作为全国“三区四带”、全省“四屏一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最前沿,黄河白银段在全国、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十三五”以来,白银市认真落实《白银市“十三五”环保规划》要求,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改善,优良天数连续4年超过300天。2020年,我市结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紧盯重点难点,着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稳步改善,“铜城蓝”成了“常态蓝”。市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PM2.5等6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在剔除沙尘影响后,市区国控监测点PM10平均浓度为64微克每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为27微克每立方米,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44天,达到历史最优,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4%。黄河白银段青城桥、靖远桥、五佛寺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连续保持Ⅱ类标准,达标率100%。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始终把大气重点污染源治理作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督促支持加快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先后完成靖远电厂等四大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白银公司第三冶炼厂制酸尾气深度治理工程、白银铜冶炼渣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等污染治理项目,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减少。积极开展土炕等清洁化改造,完成8万余户改造任务。积极开展燃煤锅炉整治和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完成759台燃煤锅炉和176个工业炉窑整治。组织对涉及挥发性有机物的行业企业进行排查,完成12家环境专项整治。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12家企业按要求完成整治任务。落实机动车淘汰任务,淘汰老旧柴油货车、燃气车1.7万余辆。加大道路非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完成1401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积极推进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建设,完成白银区北环路等3处路段建设任务,并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联网。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各项要求,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白银高新区等4个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白银公司第三冶炼厂含重金属废水全部回用于生产系统和绿化,实现了重金属废水零排放。银光公司生产废水处理达标后全部用于厂区绿化,甘肃稀土公司利用高浓度氨氮废水生产回收氯化铵,实现了高浓度氨氮废水综合利用。白银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会宁县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平川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已完成。11个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完成,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进县级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督促存在问题的相关责任单位落实整改要求,完成31个环境问题整治。划定2个市级、4个县区级、29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设立了界标、道路警示牌。定期监测和公开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厂水质信息,保障了城乡饮用水总体安全。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部署,从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全防全控,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危害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的突出问题,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督促相关企业开展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工作,平川区新乐雅陶瓷有限公司(旧厂区)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作和白银昌元化工有限公司历史遗留含铬污染土壤场地修复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坚持把完成5个国家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与解决历史遗留突出土壤污染问题相结合,不断加快项目建设步伐,5个试点项目已全部完工。完成全市778.45万亩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其中优先保护类耕地773.26亩,安全利用类耕地4.3亩,严格管控类耕地8923.57亩。积极争取建设省级土壤修复治理中试基地,开展土壤污染治理研究,给全市土壤污染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郭尚林 )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7月27日银光集团DNT生产线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