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视频播报

八年 3000个日夜 这位靖远大叔没离开这座山

 2025/11/10/ 17:00 来源:每日甘肃网

  八年,将近三千个日夜,能做什么?

  有人用它完成学业,有人用它打拼事业,而在靖远县高湾镇屈吴山林区,生态护林员杨志孝,用八年时光,走出一条绵延不绝的青山守护路。

  清晨七点,薄雾还未散去。

  杨志孝已背上水壶、拿上防火设备,踏进了屈吴山的林间小道。脚步声沙沙,惊起几声鸟鸣。他回头一笑:“听,山醒了。”

  他在这片山脚下长大,山的宁静、花的芳香、鸟的啼鸣,早已刻进生命。“我对这里有感情,特别喜欢这儿的安宁。”他说得朴素,却字字沉甸。

  这份源自心底的热爱,让他在枯燥的巡护工作中找到了人生价值。

  护林,不仅是看树,更是守心

  这句话,是老一辈护林员传下来的。杨志孝记到现在。

  他巡山,不只是为了“看看有没有人砍树”,更是为了“守住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屈吴山林区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夏季草木葱茏,他穿梭其间,留意是否有人采摘珍稀植物;冬季天干物燥,他绷紧神经,防火成了头等大事。

  “我和战友们得分片分段,不定时巡护。”他说,“不能有破坏野生动物植物的行为,生态平衡一旦打破,就很难恢复。”

  “防火期间,我们得张贴标语、入户宣传,一遍遍讲:上坟不能烧纸、不能带火种上山、走夜路不能用火把、地边的荒草绝不能烧……”他加重了语气,“一丝火星,都有可能酿成大祸。”

  山,是他的“责任田”

  杨志孝把这片山称为“责任田”。

  不是用来耕种,而是用来守护。

  每天徒步,翻山越岭、爬坡过坎,衣服被汗水浸透又被凉风吹干,已是他的工作常态。

  “乱砍乱伐、乱捕乱猎、乱采乱挖、林地放牧——这叫‘三乱一牧’,都是在啃食祖辈留下的绿脉,必须坚决杜绝。”他说得斩钉截铁,“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留给子孙后代的青山。”

  他记得有一次,几个年轻人带着工具上山想挖野生药材,被他拦下。“讲道理、讲法规,最后他们理解了,也服气了。”他说,“护林,也要护住人心。”

  多跑一步,多守一寸

  八年来,杨志孝走破了多少双鞋,他自己也数不清。

  “多跑一步路,多提醒一句,森林就多一份安全。”他说。

  带着防火标语和宣传手册,走遍了林区周边的村庄院落。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防火知识送到每一户村民家中,让“森林防火,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地行走、察看、劝说、守护。

  他用脚步织成一张无形的防护网,覆盖着屈吴山的每一个角落。

  守护,是一种传承

  巡护途中,他会细心记录树木生长情况,留意野生动物踪迹,用实际行动维护着林区的生态平衡。

  “现在条件好了,有监控、有对讲机,但我们守护的初心不能变。”杨志孝说。

  他口中的“我们”,不只是他一个人,而是一代代护林员,一群群青山卫士。

  “我们要把这条路走下去,让后辈也能看见青山绿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杨志孝这里,不是口号,是行动,是八年如一日的坚守。

  他的职责,简单而纯粹:“把山护好,把林护好,让这里的生态更美。”

  八年,一棵树苗可参天。

  见证了林区的生态变迁,看着植被愈发繁茂,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增多,他心中满是欣慰。

  正如他所说,护林之路没有终点,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走下去,用一生守护这片挚爱的山林。

  杨志孝的八年,守护的是一片山的呼吸、一座林的命运。

  他没有传奇,只有坚持。

  他没有勋章,只有青山作证。

  在他身后,是千千万万个如他一样的守护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绿色诗篇。(冯文强 郭杰 滕爱琴 雒小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