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黄河水在景电工程二期总干一泵站奔涌而出,开启了一场长达数百公里、穿越沙漠的生态“驰援”之旅。这条守护我国西部生态安全的“绿色动脉”,正以科技力量与坚定决心,谱写新的绿色篇章。

作为高扬程、多梯级、大流量的重大水利工程,景电工程由一期、二期及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三部分组成。自一期工程1969年开工建设以来,几代建设者接力奋斗,在西北荒漠中构筑起改变生态命运的“生命水脉”。它不仅将干旱的景泰川变为富饶的粮仓,百万亩灌区与广袤防护林更筑起阻挡腾格里沙漠南侵的坚固屏障,成为兰州的生态卫士。
“救命水”再造绿洲,科技赋能精准调度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我国首个成功实现跨流域长距离穿越沙漠的水利壮举。自2001年向民勤调水以来,已累计输送黄河水16.9亿立方米,成功遏制绿洲生态恶化。干涸半世纪的青土湖奇迹重生,形成约127平方公里湿地,生动诠释了工程作为“绿色屏障”和“生命之源”的深远价值。

今年调水目标:突破历史纪录
面对种植结构调整和极端旱情压力,景电工程迎难而上。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水资源利用中心灌溉计划科科长王森介绍:“我们坚决落实精细化管理,将新增输水能力优先保障民勤。当前调水流量已达3立方米/秒,日调水约25万立方米。”
“秋季将通过应急检修确保满负荷不间断调水,全年目标锁定1.25亿立方米以上,较原任务增加0.46亿立方米,力争创下历史最高调水纪录。”
智慧水网,重塑水利效率
走进景电调度中心,科技力量扑面而来。智慧水网大屏实时跃动,工作人员轻点鼠标,百公里外的闸门瞬间响应,配水效率迈入“分钟级”。运行值班员王偲宇感慨:“过去巡渠靠脚步丈量,如今动指间就能精准控水。”
工程创新应用不断突破:无人机与智能监测网络将200公里民勤干渠巡检时间从20天压缩至半天;远程智能闸门与测流设备显著提升水量调度精度与效能。
从被动“靠天吃饭”到主动“科技治水”,从生态危机到绿意蓬勃,景电工程不仅是一座矗立于荒漠的“水利丰碑”,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实践的鲜活样板。这条跨越山河的“绿色动脉”,正以澎湃之水,持续滋养西部大地,筑牢生态安全根基,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免责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每日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22日银光集团不负当“夏” 在热浪中守护安全
- 2025年07月15日“烤”验来袭!银光集团生产管理提质增效在行动
- 2025年07月17日国网白银供电公司:高温“烤”验下变电卫士的坚守
- 2025年07月15日国网白银供电公司:现场“传帮带”打通青工成长“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