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宁县韩家集镇苟家岘村,55岁的朱保国这个名字,早已成为“责任”与“坚守”的代名词。自2000年起,时年不过30岁的他,就用一副刚强的臂膀,毅然扛起了照顾突发重病瘫痪妻子的重担。如今,24个春秋悄然流逝,青丝已添华发,他用日复一日的守护,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伉俪情深之歌。

幸福骤变,壮年挑起重担
1994年,朱保国与妻子李小琴喜结连理,随后儿子和女儿相继降生,四口之家其乐融融。朱保国在外务工养家,李小琴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儿女,小日子虽不富裕却充满温馨。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前后,年仅二十多岁的李小琴身体出现异常,频繁感到疲劳、恶心呕吐。朱保国立刻带着妻子四处求医,从会宁县医院到定西医院,最终在兰州的省级医院确诊:李小琴患上了小脑萎缩。这是一种逐步剥夺患者行动能力的疾病,最终将导致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突如其来的噩耗,瞬间将这个家庭推入深渊。面对瘫痪在床需要全天候照料的妻子,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朱保国的人生跌至谷底。
“我是顶梁柱,绝不放弃!”
生活的重压没有压垮朱保国的脊梁。他一边继续带着妻子寻医问药,希望能出现转机,一边必须扛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为了挣到医药费和一家人的生活费,他开过大货车,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地搬砖,替人装卸沉重的货物……只要能挣钱,再苦再累的活他都毫不犹豫地承担。但他向每一个雇主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我走到哪里,必须把我生病的妻子背到哪里!”孩子年幼未上学时,他也坚持带在身边。生活的艰辛肉眼可见,也曾有好心人劝他考虑放弃,减轻负担。但朱保国的回答斩钉截铁:“我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坚决不能放弃!一定要挺过来!”支撑他的信念无比坚定——必须维持住这个完整的家。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不离不弃”。

坚韧守得云开,柔情书写希望
时光荏苒,24年的坚守终于迎来了曙光。在朱保国如山父爱和深沉夫爱的滋养下,儿女已经长大成人:儿子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女儿也正在重点大学深造。如今,55岁的朱保国为了更好地贴身照顾妻子,选择了一份在家附近做保安的工作。他承担起所有家务,每日为妻子擦洗身体、精心准备三餐。令人动容的是,这个原本不善厨艺的男人,为了让妻子吃得好,竟一点点摸索学会了做饭,只要妻子爱吃的,他都尽量满足。
轮椅上的李小琴,虽然瘫痪多年,但在丈夫无微不至地照料和乐观精神的感染下,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精神面貌。看着妻子安定的状态和孩子们出息的模样,朱保国感到无比知足。
谈及未来,这位被生活磨砺得无比坚韧却又满怀柔情的汉子目光坚定:“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照顾好她(妻子),盼着能有奇迹出现的那一天。”我们由衷祝愿,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在儿女成家立业的新阶段,能够迎来更加安稳、幸福的生活。朱保国用24年的坚守,不仅撑起了一个家,更树起了一座关于爱与责任的精神丰碑。(任佳瑞)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