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靖远县博物馆“流动文化课堂”走进东湾中心小学,通过“理论+实践”的沉浸式教学,让200余名师生在宣纸与墨香中触摸瓦当承载的千年文明。这是该馆继2024年8月联合妇联开展留守儿童拓印活动后,再次以非遗技艺激活青少年文化基因的创新实践。

理论筑基:解码屋檐上的文明密码
“长乐未央瓦当出土于汉长安城遗址,四字隶书传达着古人追求永恒安乐的生命哲思。”活动现场,社教专员以20件精品瓦当复刻品为教具,通过AR技术还原汉代建筑场景,系统阐释瓦当纹样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学生们通过比对云纹、兽面纹等6类典型纹饰,解锁古代工匠“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设计智慧。

实践赋能:匠心传承中培育文化自信
在拓印体验区,学生们按照“铺纸润湿-棕刷拍打-拓包上墨”的传统工序,将《四神瓦当》复刻品化作水墨丹青。“用力要像羽毛拂过水面!”博物馆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12岁的张晓萌经过三次尝试,终于完成青龙纹瓦当拓片:“墨色由浅入深的变化,让我体会到工匠‘十年磨一剑’的专注精神。”现场共诞生83幅完整作品,其中5幅入选馆校联办的“童眼看文物”主题展览。

机制创新:构建馆校协同育人体系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依托靖远县文教部门联合制定的《“一校一品”传统文化浸润工程实施方案》。通过建立“季度主题课程+年度成果展评”机制,已开发“陶器修复”“青铜器铭文摹写”等8类特色课程,累计覆盖全县23所中小学。博物馆馆长表示,年内将启动“数字瓦当”AR创作大赛,运用3D建模技术让文物“活”在青少年指尖。
作为甘肃省“百万学生研学行”活动的重要站点,靖远县博物馆2025年已开展流动展览、非遗课堂等教育活动17场,惠及师生4600余人次。这种“让文物走出展柜、让历史走进生活”的教育模式,正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13日靖远县博物馆两大展览盛大开展
- 2025年03月06日靖远县博物馆开展“传承雷锋精神 守护文化家园”志愿服务主题活动
- 2025年03月03日靖远县博物馆“文化春风”进乡村 基层宣传暖人心
- 2025年02月21日靖远县博物馆新春系列活动精彩纷呈,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