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日气温回暖,被誉为“蔬菜之王”的芦笋进入黄金采收期。在会宁县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种植大棚内,嫩绿的芦笋破土而出,工人们正熟练地刨土、割笋,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该示范园于2023年建成,共有24座日光温室、6座连栋温室和3座育苗温室,目前全部种植芦笋,分批进入成熟采收阶段。园区生产经理冯亚雄介绍,今年芦笋种植面积约170亩,采用“1年种植、15年生长”模式,每年可采收两季。当前正值采摘前期,日均采收量达2000公斤。
科技助力提质增效大棚内,微域环境气象采集系统与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成为管理核心。通过精准监测气象数据、自动化灌溉和施肥,近200亩的种植基地仅需2人即可高效管理,大幅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产量与品质。冯亚雄表示,今年暖棚亩产预计达2500斤,冷棚2200斤,露天地块800斤,较去年均有显著增长。

联农带农促增收示范园通过土地流转和就业岗位双重机制惠及村民。每年向57户农户支付土地流转费15.8万元,并按利润的25%为村集体分红。南什村村民张利霞称,就近务工每月可收入3000余元,“既不误农活,又能顾家”。目前,全县芦笋种植已累计带动3000人次就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延伸产业链 拓宽市场依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方针,会宁芦笋正加快深加工与销售渠道布局。今年新增冷藏保鲜环节,通过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并计划以速冻产品拓展东南亚市场。未来,园区还将深化“设施农业+基质”专利技术,推动万亩芦笋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双赢。

相关背景会宁县津甘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东西部协作重点项目,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集成智慧农业管控平台与物联网技术,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25日会宁县中川镇韭菜丰收 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 2025年03月18日会宁县:“双向发力”让流动党员管理“始终在线”
- 2025年03月14日平川区护路办联合平川西车站派出所开展“春耕备耕”期间铁路沿线护路宣传活动
- 2025年03月13日会宁县农村公路升级工程全面铺开 打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