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白银要闻

银光集团“娘子军”匠心“智”造守护质量

 2025/03/05/ 16:37 来源:每日甘肃网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化研究院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理化检测中心是一支由90%女员工组成的团队。她们与精密仪器为伴,在毫厘的刻度间探寻质量真谛,用纤细的手指编织出企业发展的“质量网”。这支团队曾荣获“甘肃省五一巾帼奖先进集体”称号,但她们更愿意称自己为“毫厘守护者”。

  “数据不会说谎,但需要倾听它的人”

  凌晨2点,技术员寇淑茜正紧盯着水分测定仪上跳动的数值,电子天平的荧光映在她专注的脸上。“误差必须控制在范围内,一个数字错了,会影响整批产品的命运。”她轻声说道。

  2024年的一次“危机”让大家记忆犹新。酸度滴定仪发生了异常现象,寇淑茜连续三天加班到深夜比对历史记录。最终,她首创酸度滴定仪的数据控制,使检测效率提升了90%。“那三天,我的笔记本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公式,梦里都是滴定管滴答的声音。”她笑着回忆。如今,她主导开发的“全流程质量追溯系统”已推广应用,每个数据都能精准追溯至原料批次,拦截隐患数十起。这背后是一套智能化监测管控体系在发挥着作用。

  环保检测组的女工们则在与工业废物“斗智斗勇”。一次产品挥发物超标,团队发现温湿度竟是“隐形杀手”。她们连夜设计“环境因子修正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检测体系,结果准确性直达100%。“数据不会说谎,但需要懂得倾听它的人。”组长张洋说着,指了指墙上贴满的改进案例——那是她们用智慧破解的“质量密码”。

  “机器换人,但换不掉我们的匠心”

  “从前做粒度分析,筛网一洗就是6个小时,冬天水冷得刺骨,手冻得通红。长时间的弯腰操作和重复的一手拿筛网、一手持喷头来回冲洗动作,让腰部和手臂的酸痛感慢慢遍布全身。”理化检测中心主任李晓霞抚摸着崭新的自动化设备感慨。10多年前,她第一次进行手动筛分操作时便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让姐妹们的双手解放!”

  近年来,企业转型“智造”,李晓霞带头挑战行业难题。她们与设备厂家反复沟通交流,设计出首台全自动水筛粒度分析仪。样机改造时,筛分过程中如何排除水的表面张力等瓶颈问题困扰着大家。李晓霞带领的“娘子军”攻关团队在实验室展开会战。面对振动频率的调试,她们反复验证,多组数据激烈碰撞。最棘手的攻关期,团队成员不分昼夜轮流值守在振动实验台。全自动设备首次精准完成筛分时,实验室爆发出欢呼声:“成功了!”这场历经近100天的技术突围战,终于攻克了行业技术壁垒,智能筛分系统颠覆了传统人工作业模式。如今,操控台上跳动的数据流,仍在无声诉说着那段与设备共振、与时间赛跑的日子。

  创新并未止步。团队陆续研发出全自动堆积密度检测仪、样品粘度测定装置,甚至用机械臂替代人工研磨。“这台机器能针对14类样品设定不同压力、角度,比老师傅还细致!”成品组副组长王津津自豪地说,但她们始终坚信:“机器换人,换不掉我们的匠心。”

  “10公斤的锤,50次提拉,谁说女子不如男?”

  实验室里,南彩虹正将10公斤重的金属锤提升到20厘米的高度。“砰!砰!”锤击声响彻四周。做一次实验需要单臂提拉50次,她和女同事日复一日坚持着。“起初连锤都举不稳,现在我能连续做三组。”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当天下午,气相色谱仪屏幕上基线乱跳得像心电图。南彩虹没有慌乱,用镊子轻松解决,仪器显示出了规整峰形。记得三年前,这台进口色谱仪首次“罢工”时,南彩虹手足无措,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可数据不能等,她硬着头皮用记号笔在管路上标序号,对照视频逐根排查,发现是进样针被结晶堵塞。同事们也过来一起解决问题,有人递上超声波清洗机,有人翻出维修日志记录参数,直到凌晨,终于听见仪器发出熟悉的嗡鸣。

  “压力阀要顺时针拧三圈半”“清洗衬管得用丙酮泡两小时”……这些经过无数次验证换来的“独门秘籍”和她们独创的“望闻问切”检修法,连厂家工程师都点赞:“听声辨位查异响,观液面波动判气密,这些胆大心细的真功夫,还得‘娘子军’来做。”(谭顺兰 包军英)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