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春秋交替,岁月如歌前行。
在会宁的城乡大地,从饱经岁月沧桑的文化遗迹,到掩映历史深处的根脉传承,活跃着这样一支特殊的工作团队,存在这样一群默默奉献、不畏艰辛的文化守护者。他们手持记录本,肩扛测量仪,眼中闪烁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探索的热情——这就是会宁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员。
从巍巍华岭到秀美川塬,他们翻山越岭、不辞劳苦地奔波前行,无数次地徒步跋涉,穿越泥泞的小路,攀爬陡峭的山坡,只为寻找那一处处隐藏在岁月尘埃下的文物遗迹。汗水浸湿了衣衫,泥土沾满了鞋履,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发现宝藏般的喜悦。他们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还原文物的真实面貌,为后续的保护和研究提供准确依据。
据了解,此次文物普查将对会宁全县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墓葬、陶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进行实地普查,普查队队员重点对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确保普查结果全面客观反映全县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
自今年7月份会宁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进入第二阶段以来,县普查领导小组统筹安排,稳步推进,解决实际困难,保证野外调查工作顺利开展。截至12月10日,全县已完成20个镇的文物普查任务,完成320处“三普”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完成13处“三普”后新发现文物进行调查、认定、登记,提前达到“至2024年底前完成60%”的任务要求。
跋山涉水寻文物,穿林过涧摸“家底”。会宁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县普查队严格落实国家文物局和省、市文物局关于四普工作的要求,锚定任务,真抓实干。队员们利用无人机、相机、RTK测量仪、数据终端等设备,开展拍照、测量、登记、绘图等工作,并录入四普数据采集软件。据统计,县普查队共采集文物标本陶片、瓷片等1000多件,采集照片7652多张,调查总行程达12800多公里。这一系列数字背后,凝聚着工作人员的辛勤汗水与不懈努力。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下一步,会宁县将继续加大文物普查工作力度,按照快、准、实、稳和应普尽普的要求,加强质量控制,统筹推进实地普查和数据录入工作,完善不可移动文物档案资料和保护措施,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魏永刚 孙步龙)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12月02日靖远县第二届电商盛会落幕 激发直播助农新活力
- 2024年11月29日景泰:建设现代设施农业 打造富农强农新引擎
- 2024年11月28日景泰县自然资源局多举措推动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 2024年11月28日景泰:做强种业“芯片” 赋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