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流随处满,河畔花柳逐时新。
仲夏时节,走进位于会宁县中北部的河畔镇,田园靓丽、果蔬飘香、生态宜居,特色产业浇灌出幸福的花朵、人民群众的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颜,映红了六月灿烂的晚霞……

近年来,会宁县河畔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力以赴育产业、靓颜值,增气质,奋力打造美丽宜居新农村,奏响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乐章,一幅产业旺、农村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徐徐铺展。

兴产业、强支撑,群众日子“甜”起来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振兴。产业兴,则百业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近年来,会宁县河畔镇依托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紧紧围绕“产业链”谋篇布局,坚持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优化农业结构、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动力引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以老百姓增收致富为核心,积极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产业集聚,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致富之路。

昔日巴掌田,今朝米粮川。
李家塬现代丝路寒旱产业园的建成,改变了这里人们靠天吃饭的传统,实现了“龙头企业+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农民”的历史性变革,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力。从中受益的会宁县河畔镇任王家村村民南继明开心地说道,任半岔的上水工程,相当的好,我们将土地流转给了公司,不但可以领取流转费,也可以在公司务工,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了两全其美。

河畔镇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农户增收的主渠道,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据了解,2023年河畔镇完成粮播面积9.08万亩,李家塬村“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连续三年喜获丰收,实现了面积和产量双增长。全镇11677座大棚和3个苹果产业园的运行良好,完成瓜果蔬菜种植1.35万亩,肉羊产业作为全镇特色主导产业,饲养量达到73341只,依托中国西部河畔肉羊交易市场有效促进当地及周边乡镇商贸物流繁荣,河畔镇在现代农业方面挺立潮头、独树一帜。

富内涵,提气质,激活乡村“核”动力
风化雨时,花开遍地香。和美乡村,既要“塑形”,更要“塑魂”。
近年来,河畔镇以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建强支部战斗堡垒、推动群众增收致富、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培育文明和谐新风、夯实乡村人才保障”目标定位,创出了一条树样板、补短板、借势发展、整体提升的新路子,全镇风貌焕然一新,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据了解,河畔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上“找方法、激活力、聚合力、促发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开通了“河畔好声音”快手直播平台,平台用通俗易懂的乡音宣讲“三农”政策,化解矛盾纠纷,夯实群众基础,推动文明实践,有力提升了服务群众水平,政府公信力不断加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德治浸润文明乡风、让治标变治本。河畔镇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先后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0个,新时代文明广场2个,打造示范点2个,选树各类先进人物予以表彰奖励,形成了多元化的文明实践矩阵,先锋引领成效突出,基层治理实现从“各自为阵”向“同台演绎”转变。
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表示:河畔镇突出为民、便民、惠民的宗旨,不断探索“群众寻求+所站指导+文明实践成果供给”的工作模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美环境,扮新装,乡村底色“靓”起来
绿水青山村舍绕 宜居美景入画来。
乡村全面振兴,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村容村貌上,旱厕改造、污水治理、道路硬化……走进河畔镇两迎水村,印象中“脏乱差”的农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民居错落有致、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现在我们的马路拓宽了,街道绿化整齐了,每个家庭的环境卫生都得到了改善”。河畔镇两迎水村村民宋平江乐呵呵地说,现在我们的整个环境卫生好了,人的精神面貌也就好了,同时,人们的素质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我们通过主要领导包区域、村干部包片、社干部包点、网格员包户的‘四包’责任制度。充分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分社会议、板凳会等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力度,努力破解‘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形成上下齐心、合力攻坚、群众积极自主参与的浓厚氛围”。河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邵驰说道。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今,河畔镇已初步实现了从“一片美”向“整体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环境美”向“发展美”、从“一时美”向“持久美”的提质转型,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美丽田园,唤醒回归梦想;乡村振兴,正是风劲帆高。

“东风吹来满园春,潮起扬帆正当时”。在河畔这片氤氲红色的热土上,“三产融合”民富兴旺、乡村环境优美宜居、社会治理有理有据、广大群众安居乐业,一幅组织强、产业兴、环境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魏永刚 王进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6月21日靖远:小枸杞撑起红色产业一片天
- 2024年06月19日靖远:建好“四好农村路”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 2024年06月06日魅力侯川展新颜——会宁县侯家川镇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侧记
- 2024年06月06日景泰县:精细化气象服务助力特色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