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市县动态

托起幸福“安居梦”——会宁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侧记

 2024/06/25/ 10:45 来源:每日甘肃网

  青山绿水,白墙灰瓦。初夏时节,暖阳倾洒,走进会宁县翟家所镇张成堡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排排崭新的独院坐落有序,一条条水泥路干净整洁,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整齐明亮的房子掩映在绿意盎然中,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

  近年来,会宁县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纾民困、解民忧”的惠民工程,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的总体目标,尽心竭力让群众“搬”出好日子,“搬”进幸福家园,真正实现“业兴、家富、村美、人和”协同推进。

  搬得出,“安居”有保障

  “以前我家的住处在小山脚下,临近崖边,前些年被政府定性为地质灾害隐患点,交通不便;去年搬出来之后,孩子上学、医疗都很方便,并且这边环境也很好。”会宁县杨崖集镇红土村村民董淑芳高兴地说。

  董淑芳通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搬迁至杨崖集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区上,她们一家6口人分得一套15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式平房。

  近年来,会宁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遵循“统筹安排、应搬尽搬、分期分批、科学有序”的原则,严格落实包抓责任,把搬迁好处讲清楚,把搬迁政策说明白,帮助群众算好“安全账”“经济账”和“长远账”,精准确定搬迁对象,在充分考虑发展实际和搬迁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全面做到应搬尽搬、应搬早搬,让群众搬出幸福和安稳。

  搬出老宅,住上新房,开启新生活,憧憬新希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让群众曾经的“安居梦”成为现实。据了解,2023年会宁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821户,其中:建设统规自建安置点16个安置492户,分散安置329户(商品房143户、乡镇存量房132户、自建房54户)。真正让广大群众彻底告别了危旧隐患房,搬入了安全新居。

  稳得住,“乐业”有依托

  住有所居、乐其所业。

  在会宁县杨崖集镇红土村安置点,同步建设的还有集中养殖圈舍,搬迁群众的牲畜也有了“新家”。除此之外,杨崖集镇还围绕全县渭河流域10万亩中药材产业带建设要求,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肉牛、肉羊养殖产业,确保搬迁群众“家家有养殖、户户有药材”,着力打造种植养殖富民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美丽乡村建设惠及当地群众,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开展。

  为了让搬迁群众搭乘生态搬迁的幸福“列车”,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的目标,会宁县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落实配套政策,发展搬迁安置区产业,保持农村生活本质的“前宅后圈、人畜分离”建设模式,努力做到搬迁点群众能够继续发展种养产业,实现安居又乐业。

  同时,还将避险搬迁工作与乡村建设示范点建设相结合,继续从源头长远谋划,持续完善搬迁后期各项扶持政策,在进一步完善搬迁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市县出台奖补资金支持政策,整合可用资源,大力引进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种植,规模养殖的产业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带动,发展壮大集中安置点产业规模,扶持带动搬迁群众继续发展原有主导产业,稳定解决了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能致富,日子有奔头

  民生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搬迁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搬迁,群众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会宁陇源丰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智能制造设备和现代化生产线快速运转,轰隆隆的机器声不绝于耳,印刷、打包、装订……工人们正在有序生产。

  “我们搬迁过来以后,家门口就有工厂,我们常年在工厂务工,一个月能挣三千多元,还能照顾上家里,真正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赵晓莉去年通过生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到新家园以后,就一直在会宁陇源丰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上班。

  和赵晓莉一样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有很多。近年来,会宁县通过自主创业安置一批、就业车间安置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三个一批”的方式,按照国企招聘优先、县内企业招工优先、有组织劳务输转优先“三个优先”的原则,坚持大力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做到安居与乐业并重,确保搬迁群众户均有一个增收产业、有一人就近就业。

  与此同时,会宁县以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一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发展理念深刻变革,乡村环境深刻重塑。昔日灰头土脸的“小村庄”变为今天整洁宜居的“美丽村”,在会师大地比比皆是。

  避险搬迁暖民心,同心共筑安居。如今的会师大地,一幅幅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正在徐徐展开……(魏永刚)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