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市县动态

春山可望碧水流 无边光景满目新——会宁县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侧记

 2024/05/15/ 16:37 来源:每日甘肃网

  蓝天白云飘逸,碧水清波荡漾,乡村美景如画……

  从巍巍西岩山上眺望,城乡美丽风景尽收眼底;祖厉河犹如一条长长的玉带,滋润着会师大地。目之所及,山青、水绿、天蓝,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背后,凝聚的是全县上下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干劲。

  近年来,会宁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持续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广袤的会师大地上结出了丰硕成果。

  提“气质”:齐心守护一片“蔚蓝”

  “随手拍张照片发朋友圈,点赞率很高”,今年五一小长假,会宁县红色旅游精彩纷呈,来自陕西的游客刘先生说,来到会宁参观游览,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让人流连忘返。

  空气越来越好、生态越来越绿、环境越来越美,这是近年来群众对会宁生态环境最直观的感受。

  山塬秀岭绿意浓浓,祖厉河畔碧波荡漾,绿地园林美丽舒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会宁,放眼望去,满目绿色。家住会宁县翰林名苑小区的赵华说,现在道路两旁有树、有花、有草,小区附近有街角游园,每天出去走走,很惬意。

  保护环境,防治是关键。近年来,会宁县全方位开展环境防治,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中心,持之以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督促落实建筑工地“六个100%”,加大对燃煤锅炉、砖瓦厂等督查检查频次,确保达标排放。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99天,比例达到91.4%。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4项气态污染物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祖厉河井沟断面水质均达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位居全市第一。

  新“焕颜”:绿意雕琢一抹“青翠”

  向往绿色的种子一经种下,必便破土生根,枝繁叶茂。

  每年一开春,会宁县就会迅速吹响植树造林“集结号”,聚焦荒山、荒坡、荒沟等重点区域,实行划片包干负责制,迅速组织人力,快速有序推进,一棵棵新栽植的树苗排列整齐、迎风挺立,抖动着绿色的希望。

  “时下,天气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大家可以选择合适的地点添绿补绿,在空闲地块、房前屋后、村庄河坝,多植树,植好树,积极种植一些乡土树木,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参加义务植树的会宁县草滩镇孔寨村村民陈进文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会宁县坚持“点线面结合、造封改并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切实抓好管绿、保绿、扩绿、护绿“四篇文章”,力争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建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秀美山川,真正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互促、生态恢复与经济效益共赢。

  如今:绿色,已逐渐成为这方沃野田畴间最闪亮的色彩。绿色,也悄然成为会师大地上最耀眼的改变。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102.97万亩,草原面积253.2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7.65%、56.7%。这一抹抹动人的“生态绿”,是会师儿女聚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

  强“颜值”:人居环境一袭“靓装”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也改善了老百姓生活。近年来,会宁县大力实施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城市“颜值”和“气质”持续提升,为会宁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也为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据了解,2023年会宁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定人、定片、定区域、定标准的原则,配备保洁清运员3569人,配套各类农村垃圾收集车582辆,转运车131辆,垃圾箱3432个,垃圾池636个,形成了任务包干、责任到人的网格化责任体系。累计投入机械3076台次、发动群众87048人参与,累计清理各类不规范堆放垃圾5200余吨;累计运送焚烧处理可焚烧垃圾9767吨。

  平头川镇街道居民张正开心地说道,现在通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我们的街道干净整洁了,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文明素质和精气神也一天比一天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如今,穿行于会宁县的乡村街道,处处展现出一幅幅绿、净、美的田园画卷,呈现出一道道清新雅致的靓丽风景。

  天蓝水碧,民之所盼;环境优良,民之所愿。

  一项项数据,一项项成绩,只是会宁县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站在新的起点,会宁县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文/魏永刚 图/王进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