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乡村振兴

会宁县: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团作用 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2023/04/20/ 17:08 来源:每日甘肃网

  科技特派团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会宁县严格按照“三覆盖两促进”工作要求和“四个明显提升”目标任务,致力于通过科技、人才、资源帮扶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优化“覆盖图”构建一线新格局

  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三个覆盖”带动,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才覆盖添智力。立足县域资源禀赋,以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总抓手,围绕“6+1”产业布局,通过开展“联人、联村、联乡”“建试验田、建示范园、建基地”的“三联三建”活动,35名科技特派团成员全覆盖联系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64场次。产业覆盖增动力。14个产业组,聚焦“牛、羊、菜、果、薯、药”和小杂粮特色产业,开展产业调研67场次,攻克产业技术难题11项,优化种植模式14项,集成产业技术能力提升模式9项,形成种-养-销一体化种养产业链7个,农业产业功能不断拓展。服务覆盖激活力。围绕28个乡镇主导产业,对接服务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39家,采取“引种育种+现场讲解+田间指导+示范试验”的方式,实现品种试种、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全过程精准服务。

  布局“人才链”结对共建聚合力

  坚持“培训”与“带训”并重,“三级结对”帮带,农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级”结对县级专技人才。整合县农业农村局和乡镇站所农业农村、畜牧兽医方面专业技术骨干,按照“1+3”的帮带比例,通过组建技术小组、研发小组、试验小组等方式,实现104名县域内农业专技人才结对帮带全覆盖。“二级”结对乡土专技人才。对标乡镇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挖掘县域内“田秀才”201名、“土专家”309名,按照“1+4”的帮带比例,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讲解、技术指导、答疑解惑等方式,实现乡土专家结对帮带全覆盖。“三级”结对新型经营主体。以乡镇主导产业为重点,按照“一对一”帮扶需求,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讲解、示范服务、带动参与等方式,实现家庭农场、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基地、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技术服务全覆盖。

  谱好“协奏曲”攻克难点破瓶颈

  坚持“指导”与“攻关”并重,“三化措施”推进,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标准化基地亮品牌。集聚产业培育重点任务,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13个,示范面积约1.9万亩。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创建要求,分年度打造“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13个。改良化引种提品质。针对原种养品种产量不高,品质不优、育肥繁殖率不高等问题,经综合性状鉴定,筛选引进新品种188个,推广新技术14项,应用率达到70%以上,其中陇谷029、陇谷032和陇谷23号被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评为国家二级和一级优质米,陇糜20号和陇糜21号通过甘肃省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评价。定制化攻关标品位。以会宁杂粮试验站为核心,分组建立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范1套,推荐生猪细小病毒病和猪圆环病毒病防控新技术2项,制定羊场免疫程序1套,引进小杂粮旋耕铺膜精量穴播联合作业机和4LZ-4.0胡麻联合收割机2套,推动产业质量提升。

  对标“任务书”强力推动见实效

  坚持“积优”与“破弱”并重,“三强措施”定标,产业规模化水平持续提升。集中攻关强引领。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多园”优势特色产业格局,举办线上线下培训110场次、产业研讨会31场次、丘陵山地胡麻联合收获演示会2场次、新品种+配套种植核心技术和谷糜机械收获现场观摩交流会3场次,培养本地技术人才245人,培训农民2114人次,下发培训课件18个,发放技术资料4450份。优化措施强保障。聚焦产业短板弱项,编写“甘肃省寒旱区粮蔬果经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应用”项目指南,制定《2023-2027年会宁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议》、滩羊保种场核心育种场选种选育方案、小菜蛾和潜叶蛾防治方案,出台重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常见病对应防控建议和措施等,攻克技术弱项,提高产业附加值。落实项目强效应。实施“甘肃省寒旱区粮蔬果经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应用”项目和“会宁县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分别申请项目资金300万元和30万元,其中重点龙头企业支持经费210万元,示范推广玉米、谷子、蔬菜5000亩以上,新增产值1400万元以上,带动脱贫户1000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郑亚娜 李星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