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社会民生

五次搬家!蔡国祥见证“白银故事”

 2022/08/31/ 10:33 来源:每日甘肃网

  1956年12月31日,中国西部一声震天撼地的爆炸声,吹响几代矿山人向凤凰山、火焰山进军的号角,孕育了白银公司这个“共和国工业骄子”。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艰苦奋斗、创业奉献,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传奇,让这座城市不断焕发生机活力,也收获了安家在白银、生活在白银的幸福美好。

地窝子

  今年73岁的蔡国祥,是第二代白银公司人。1965年,15岁的蔡国祥被过继给在白银公司工作的无子的伯父伯母。此后,蔡国祥从天水来到白银,视伯父伯母为亲身父母,同他们一起生活。“刚来白银的时候,条件真的是很艰苦,我跟父母一起挤在十几平米的地窝子里。”所谓“地窝子”,就是在土山包里挖约一米深的坑,顶上放几根木椽子,再搭上油毡纸,最后用泥巴盖顶,就搭成了一个简陋的家。

  第一次搬家:从“地窝子”到“干打垒”

干打垒的房子

  1966年白银公司扩大生产,蔡国祥被招进白银公司动力厂成为一名电工。至此,蔡国祥成为第二代白银公司人。1974年,蔡国祥一家从地窝子搬进了“干打垒”的土坯房。干打垒建造工艺简单,无需地基,在两块固定的木板间填入草拌泥当墙壁,屋顶框架以木板为梁柱,盖上篾席、油毡,再铺上厚厚草垫,最后用草绳勒住或泥巴抹光而成的土屋。“印象最深的就是取暖。西北的冬天冷,盖房子的时候,大家就会把墙里面弄空凿出烟道,火炉子与烟道相连。冬天炉子生着以后,墙也就热了起来。”回忆起往事,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

  第二次搬家:从“干打垒”到“小三居”

  蔡国祥的父亲是白银公司露天矿的一名岩工,由于当时劳保条件落后、人们防护意识差,长期在粉尘环境工作下的父亲换上了二期矽肺,后又得了脑梗致使半身偏瘫。1978年,白银公司动力厂新盖了一栋职工楼,蔡国祥向单位申请了一间约50平米的三居室,从此,一家人便住进了砖房里。“住进这个房子里,生活一下子就上了个档次,再也不用挑水,再也不用生炉子取暖,有了液化气了,打开炉子就可以做饭。”蔡国祥乐呵呵地述说着生活的变化。

  第三次搬家:从“小三居”到“大三居”

白银公司职工住房

  1985年,白银公司动力厂又盖了一栋职工楼。35岁的蔡国祥已经结婚并生有一子,50平米的房子对于一家五口之家来说,已经有些拥挤了。“1986年,我再次跟单位申请,一家人搬进了68平米的房子里。”相比之前,这次的房子有了阳台、阴台,面积也更大,蔡国祥一家一住就是16年。在这16年的光阴之中,蔡国祥一边认真工作,一边照顾逐渐年迈的父母直至二老相继离世。

  第四次搬家:从“大三居”到“小区楼”

  2002年,白银公司再次新建职工楼以改善员工住房条件。对工作兢兢业业的蔡国祥通过单位内部测评,一家人再次顺利搬家,住进了永丰街小区。“新房子在4楼,面积是124平米,采光、家具、装修等条件就更好了啊。”蔡国祥回忆道。

  第五次搬家:从“小区楼”到“电梯房”

蔡国祥现在的新居

  2015年,考虑到儿子蔡征结婚的问题,65岁的蔡国祥在铜城润园为孩子买了一套156平米的电梯房,“虽说是儿子的新房,但孩子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就让我们住进来了。”这间新的电梯房是蔡国祥老人自己设计安装的,以简洁、实用为原则,房间南北通透,绿植生机盎然,清新素雅之中透露出温馨惬意。

  岁月,在一张张老照片中慢慢流淌。六十年代地窝子、七十年代干打垒、八十年代小屋子、现在住进电梯房,对于城市的变迁和生活的变化,蔡国祥用这样一句话做了概括:“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水浅小河干。国家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的小家才能不断改善”。(李维平 刘兴瑞)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