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五城同创

靖远:积极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2022/08/30/ 11:13 来源:每日甘肃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靖远县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战略,突出资源、产业、区位等优势,以打造“实力靖远、魅力靖远、活力靖远、生态靖远、幸福靖远”为目标,聚焦脱贫攻坚、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城乡发展、民生保障等工作,积极争当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靖远新篇章。

  在靖远县“七馆多中心”项目现场,目前工程主体建设已经全部完工,后期装修工作正在全面展开,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建成投运,这里也将成为靖远县地标性建筑,成为集文化娱乐、产业融合、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商圈,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靖远县“七馆多中心”项目总投资20.3亿元,项目以靖乐渠生态景观为载体,突出水乡水韵,以黄河、丝路、农耕、民俗、水利等文化为依托建设,建成后必将进一步完善全县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对彰显靖远山水人文优势,展示城市秀丽风光起到积极作用。

  七馆多中心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孙成江:目前,靖乐渠项目正在加速建设当中,建成后的七馆多中心以田园观光、文化体验、休闲游憩为主导功能,意在打造靖远地标性建筑,为靖远居民创建环境优美的文化活动场地,达到文体全面发展。

  十年来,靖远县坚持“东移、西进,南优、北扩、提中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编制完成6个专项规划和50个村庄建设规划;着力优化了“三横五纵”路网格局,滨河路、靖平南路、坝吴公路、糜三公路等建成通车,金滩黄河大桥、靖乐渠环境治理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城市交通循环能力持续提高,城区规划建设面积有效拓展,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市民王德福:这十年,靖远的变化特别大,以前没有楼房,现在整个都是楼房,马路也宽了,人走起来也方便了。

  如果说城市的变化是靖远发展的面子,那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更是城市发展的里子。十年来,靖远县搭乘全国脱贫攻坚的东风快车,坚持脱贫攻坚高于一切、统揽一切,投入资金54亿元,全面补齐脱贫短板弱项,“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1.84万贫困人口下山入川、出乡进城、喜迁新居,“易地搬迁+特色产业”的扶贫模式在全省树立典型,省定深度贫困县提前摘帽,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2.86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若笠乡富民社区居民田正义:塬上山高陡洼的,路确实不行,现在搬到这个地方,看病取药都方便。

  若笠乡富民社区居民宋建勇:自从塬上搬到这个地方,各方面都有所改善,老年人也有活动中心了,一天可以下象棋打牌。

  若笠乡富民社区居民孙明香:近10年来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道路变化也很大,比我们塬上变得好多了。

  十年来,靖远县坚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扛住了发展降速、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巩固了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靖远县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390元增加到2021年的12531元,年均增长6.04%,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33%。

  十年来,靖远县持之以恒抓龙头强一产、扩平台壮二产、兴文旅活三产,多轮驱动、多元互补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小口大枣”“靖远黑瓜籽”“靖远文冠果油”“大庙香水梨”等“七大地标”特色产业集聚成势,其中“靖远枸杞”“靖远羊羔肉”“靖远旱砂西瓜”进入“甘味”公用品牌目录。靖远获批建设甘肃首个国家地标产品保护示范区,荣获“中国文冠果之乡”称号。

  十年来,以刘川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的工业承载平台更具规模,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8亿元,完成“七通一平”3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28家,吸纳就业近万人,年缴利税1.5亿元,获批为省级开发区和甘肃首批绿色园区。

  十年来,以乡村旅游、商贸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东湾高效农业示范园建成开园,水岸三合、稻香村瓜园成为乡村旅游打卡地。连续成功举办“枸杞爱心采摘节”“小口大枣采摘旅游节”“大庙梨花节”“文冠果赏花节”四大节会,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

  十年来,一批重大民生项目落地建成,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G247线、S209线靖远段全线贯通,南北滨河路建成通车,移民供水、泵站改造等水利项目加快实施,特别是贯穿县境东西的中兰高铁项目加速推进,靖远即将迎来高铁时代;省内桥面最宽的金滩黄河大桥基本建成,成为靖远又一标志性建筑,靖远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马玉平 杨欢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