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乡村振兴

会宁:高标准农田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2022/08/25/ 16:42 来源:每日甘肃网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也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会宁县紧紧围绕让老百姓得实惠这一主旨,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走出了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新路子,用农民沉甸甸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书写了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答卷。

  初秋时节,登上李家塬,田间纵横交错的滴灌带把水、肥一同送往绿油油的庄稼地里。4.1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使用,让昔日荒芜的黄土地,如今披上了“绿丝绒”。从十年九旱的靠天吃饭,到现在再也不怕旱,连年丰收,一首高质量发展的“希望之歌”已经悄然奏响。

  秋日时节的李家塬,丰收的喜悦醉人心脾,放眼望去,平坦整齐的农田一望无际,茁壮翠绿的玉米长势良好。一水通,则百业兴,眼前这壮丽的景象都得益于李家塬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但圆了当地群众半个世纪以来的供水梦,更是让曾经的山区旱塬变成现在高产稳收的“致富田”。

  河畔镇李家塬村村委会副主任 姜争军:就去年和今年的情况来说,如果不是高标准农田的实施和上水工程的落实,李家塬面临的将是绝收。现在土地流转了,针对部分自己种不了庄稼的一类人,每年一亩地最少都会有200元的收入;还有一部分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这类人也可以到合作社打工;这样还可以腾出来一部分年轻人去外地务工,收入也很好,现在的李家塬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10月份开始流转土地,2021年3月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2021年6月份,黄河水上了李家塬。上水工程和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李家塬人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的局面,更是牵线搭桥引进企业,实现土地与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的重组,在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的同时,打开了农业生产新局面。特别是配套的蓄水池和田间喷灌、滴灌等水肥一体化设施、技术还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产能。

  河畔镇李家塬村村民 张世库:我家一共有30多亩地,由于孩子们都在外地,家里就剩老两口也种不了那么多,从去年开始就把土地流转给润丰公司,自己留了四亩地。剩下的地全流转了,流转20年,前五年一亩地200元,中间七年一亩地300元,后八年一亩地500元,这么算下来的话一亩地就能有七千多块钱的收入,比荒着要好很多。此外,我也能到这里来务工,今年前半年我们老两口已经挣了一万多元了,比自己种地的要好很多。

  润丰公司农业技术员 孟宝:老百姓种植的都是50cm一颗或者30cm一颗,一亩地差不多3000株,我们一亩地能达到6000~7000株,因为我们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用滴灌带,每一滴水都带肥,让农作物从出苗期到成熟期,每一期都能使用上肥料;而且垄是不见肥不见水的,我们的肥料和水全部施到玉米的根部,那就达到全程不脱肥不脱水的效果;也选用了良好的品种,配套科学的管理模式,达到6000株密度不但不减产反而增产的效果。

  以前,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散、陡坡地较多是会宁土地资源的特点之一,这也是制约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进一步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近年来,会宁县借助“任半岔旱变水”项目实施土地流转,进行地块的“小变大、陡变平”集中整治,不但推动了当地撂荒耕地复耕,增加了有效耕种面积,同时,建成后将有效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提高耕地产出效益,让粮食生产的基础更加牢固。

  河畔镇任王家村监委会主任 张俊义:现在我身后的这一片梯田是任半岔上水工程的一部分,是从原来的山坡地变成了梯田,便于机械化耕作。上水工程预计年底就能完成,现在正在实施的是田间管网的铺设,铺设完成之后有一部分水浇地就划拨给老百姓,让他们自己耕种,可以改变原来传统的耕种方式,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河畔镇任半岔旱变水项目经理 陈书亮:为了使任半岔旱变水项目早日投入使用,我们现在抓紧时间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加压泵站和九个高位蓄水池。我们把低位的黄河水通过加两个压泵站注入高位蓄水池,然后利用地势差通过滴灌带自流的方式实现灌溉。9个高位蓄水池总蓄水量约为14万立方米,所有配套设施完成之后,大概能满足3.2万亩农田的灌溉需求。

  引入黄河水,耕田用机械。如今的会师大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前景已然在望。下一步,会宁县将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规模承包、集约化经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进村庄建设,实现治一方农田、美一方家园的现代农业景象,让农户切实享受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红利”、享受智慧农田带来的便利。

  河畔镇财政所所长 武小军:这两个项目的实施改变了河畔镇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通过引水上塬,引水上岔,把原来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通过坡改梯让坡地变成了适合机械化耕作的梯田,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不但从土地中得到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就近务工,从而取得务工收入;更重要的是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土地撂荒问题,让闲置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从而增加粮食产量。有了这样的良好基础,我们坚信河畔镇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会更高,农业技术含量会更强,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从而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逯玉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