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爱心鑫网有限公司”,炉子上的水壶快乐的吹着口哨,20余名妇女围做在一起,手里的水晶头外加工活计被她们干的如鱼得水。
村民李守芳说:“如果没有这个车间,我的生活会很困难。现在我每天能挣差不多200元,可以好好置办些年货了。”李守芳老伴常年生病,不但挣不了钱,每年医药费还得一大笔。
没有学历,外加要照顾孩子和老人,每天围着锅台转成了农村妇女的生活常态。如何让这些妇女有所为?平川区采取由乡镇引进客商投资,在行政村建设微型企业,或引导村里能人组建来料加工点,为企业和留守妇女牵线搭桥,帮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真正实现妇女能顶“半边天”。
该区水泉镇牙沟水村支部副书记尚伦丽2015年就开始带领当地妇女走居家手工编织这条路,因销路渠道有限一直没有发展壮大。她又另辟蹊径,成立“爱心鑫网有限公司”,在互联网寻找可以订单的手工业,最终选定与湖南的“妙美电子智能有限公司”合作,为该公司做水晶头来料加工。说干就干,她组织附近妇女参加了网上培训,购买设备,随后自己跟进指导,很快第一批货1000个水晶头顺利加工完成且全部合格,公司按时收购,妇女在家拿到了第一笔工资。
临近过年,公司发来了最后一批货,尚伦丽正带着两名妇女分拣。她说:“这个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时间灵活,妇女们送完孩子,照顾完老人来做都可以,只要勤快就能挣钱,正好符合目前农村妇女的自身条件。”尚伦丽表示,过完年,她到其他地方再考察一番,引进其他适合居家留守妇女做的工作,扩大车间规模,为更多的妇女创收。
走进黄峤镇农特产品加工微产业园,隆隆的机器声此起彼伏。村民邵玉芳和几位工人正围在一起包装藜麦,切割、包装、封口……熟练地完成着每天的加工任务。她告诉笔者,在这里务工既能挣钱还能兼顾家庭,一个月收入两千块钱,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还能挣上工资,心里美的很。
据了解,该微产业园按照“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以当地优质藜麦和荞麦资源为基础,侧重绿色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包装、销售,从而进一步提升全镇农特产品标准化、商品化水平。该产业园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生产投产的,每天需要二十余名工作人员,工资发放及时,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近务工创收的机会。
冬天的太阳也是暖的。在宝积镇响泉村的村集体经济温室大棚内,更是热闹。一个个人参果挂满枝丫,宛如一张张可爱的娃娃的笑脸,村民李俊娜和其他妇女朋友正在侍弄着它们。李俊娜说:“今年我一直在大棚里务工,村上还组织我们到白银、兰州、民勤学习种植技术,我也希望学些技术以后自己干,告别伸手要钱的时代。”李俊娜丈夫以养羊为主,她负责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闲暇之余也想有自己的一点收入,正好村上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了一批富民产业,搭建起了留守妇女学习技能、勤劳致富的新平台,让她们在家门口有所为。
至目前,该区1000余名妇女已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托起妇女半边天。(吴文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1月27日靖远县异地扶贫搬迁香菇产业生产基地变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 2022年01月21日结出红火好日子——平川区陡城村蔬菜大棚“升级换代”见闻
- 2022年01月20日平川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 2022年01月19日罗志礼:建起“聚宝棚”奔向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