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乡村振兴

携手同奔小康路——和平·会宁东西部扶贫协作纪实

 2021/12/23/ 11:27 来源:每日甘肃网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在山之巅,你在海之滨。

  天津市和平区接过对口帮扶会宁县的“接力棒”,让两个在地理上遥遥相望的城市,因使命和责任而紧紧地交融在一起,携手书写脱贫攻坚新篇章,共同描绘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这是一场山与海的牵手!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会宁县在天津市和平区帮扶下,实施了一大批援建项目、培训了一大批干部和技术人才、办成了一大批好事实事、帮扶了一大批困难群众,形成了全方位、全领域的扶贫协作框架体系,取得了多点开花的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和平区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62亿元,社会帮扶资金2382.67万元,为会宁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强劲动力。

  产业扶贫拔穷根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

  “今年上半年,卖掉了两头牛,有了近3万元的收入,后半年准备再卖三头,卖完牛棚里还要七八头牛呢,真正是年年有收入。”丁家沟镇沈屲村村民郭世元是乘着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发展的东风,吃上“产业饭”,阔步走上“小康路”的人。

  产业兴,则乡村兴。和平区立足会宁县实际,持续强化东西部产业协作,落实产业巩固提升奖补资金,努力构建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位于新添堡乡炭山村的蜜蜂养殖合作社,是东西部扶贫协作“万企帮万村”行动中,由天津现代集团有限公司帮扶的扶贫项目,为当地贫困群众拓宽了脱贫致富的门路。

  全面帮扶促发展

  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扶贫车间”的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会宁县中川镇,合作社2019年通过政府帮助,与天津市帮扶企业签订购销协议,带动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合作社通过“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合作模式,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建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吸纳就业、能人引领等方式,带动周边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常年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陈金娥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长效的帮扶就是将技术留下来。2020年6月2日,会宁县人民医院肾内科在天津市海河医院专家的大力帮助下,为两名尿毒症患者成功开展了首例CRRT治疗,为会宁县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危重症、中毒等患者的生命健康搭起了一座希望的桥梁。

  “结合会宁医疗机构学科发展需求、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帮助提升其相关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传帮带教”,努力为会宁县培养一批带不走、留得住的医疗队伍。”天津市海河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易丽萍说。

  会宁县人民医院医技水平可喜的变化,正是和平区人才帮扶“传帮带”成效的一个缩影。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和平区发挥自身优势,广泛联系,安排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帮扶解决会宁县乡镇卫生院设备不足等问题,为会宁县医疗卫生事业注入强劲动力和源源不断的活力。

  “以前看病要去县城医院,一点也不方便,自从和平区给乡上卫生院捐赠了DR机和彩超机以后,我们就可以直接在乡卫生院做相关检查,特别的方便!”新添堡乡新添村村民马金发有感而发地说。

  乡村振兴谱新篇

  “孙子送到学校后,我就来扶贫车间干活,除去寒暑假一年能挣1万多元,我和孙子的零花钱够了。”村民刘昌琴说起现在的工作很有获得感。

  刘昌琴口中的扶贫车间是位于会宁县杨崖集镇的中药材产业扶贫车间,由和平区与甘肃省长征药业集团共同出资建设,采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模式,为贫困户提供种植技术支撑,并上门保底收购,让当地农民从种到收,没有后顾之忧,就近就地就业,也不再是梦想。

  脱贫攻坚“硕果累累”,乡村振兴“再起征程”。2021年,和平区立足会宁实际,在东西部协作共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项目实施上,将产业发展与示范村建设有机结合,探索乡村振兴的“会宁模式”,实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一个脚印一支奋进的歌谣。

  行走在如今的会师大地,一条条通村路和连户路四通八达,一幢幢崭新的房屋鳞次栉比,一项项产业蓬勃发展,四处呈现出一派产业兴旺、人民安居的美丽画卷。当前,当冲锋号角响起,“乡村振兴”的巨笔在会师大地上豪迈挥洒时,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没有停止,扶贫协作之花将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持续绽放。( 窦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