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张其文 通讯员马珍珍 王倩倩)陈玉莲家的冬,是满满的暖色调:扶贫干部身上的泥土黄,陈玉莲一家人脸上的致富红,隔窗里的忙碌橙……精选、清洗、试温、码放、翻动,忙碌了一夜,看着一颗颗浓香扑鼻、色泽如漆的炕枣成功亮相,靖远县双龙镇永和村脱贫户陈玉莲脸上又一次乐开了花,“以前一到冬天就闲了,现在挺充实的。去年炕了一个月时间枣,赚了四万元,过去想都不敢想。”
白银市靖远县双龙镇永和村与石门乡小口村,是靖远县的两个小村庄,地处哈思雪山脚下,海拔高、较为偏远。几年前,张有祥作为扶贫干部,被安排到了永和村驻村帮扶。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有祥发现邻乡“小口大枣”面临滞销的困境。“小口大枣”种植面积3.8万亩,长于红胶粘土上,由哈思山雪泉浇灌,是公认的“活维生素丸”,为百病之引,是食用、药用兼可的优良食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甘肃省十大名果”。《靖远县志》中记载,“小口、吊吊坡一带特产红枣,粒大、色红、肉厚、含糖量高……畅销省内外。”
走访中,张有祥得知靖远民间传统工艺中有一种工艺叫“炕枣”,但因制作工艺繁杂已几近失传。由此他便萌生了一个大胆念头:还原“炕枣”工艺,在永和村建立扶贫车间,解决石门大枣销售问题,实现“一枣富两乡”。通过深入走访、翻阅典籍、反复试验,历时三年张有祥最终还原了“炕枣”这项工艺,也建起了扶贫车间。陈玉莲一家就是受益者。
“上次的货,客户们都非常满意。今天给你们带来了炕枣,大家可以尝一尝,有兴趣的可以跟我学着做,枣子炮制后价钱可比现在高……”石门乡小口村大枣收购点里,张有祥正在给枣农们介绍着。
作为白银玉成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玉成的味蕾极度挑剔,可是3 年前的一次尝鲜,让他深深地喜欢上了炕枣。端起炕枣茶,马玉成思绪万千,山大沟深是他对双龙、石门两个乡镇最深的回忆。“力所能及地帮助这里的人,这两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现在有固定的中高端客户,他们主要分布在北京、深圳、广州一带。下一步,我们要在不断拓展大枣用途上再下功夫,在深加工上再做文章,我相信我能做好。”马玉成说。
红枣土炕守“旧味”,承袭传统育“新生”。如今,炕枣已经跳脱简单农产品的定义,作为一个升级的文化符号赋予靖远更多的发展可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