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靖远县

盛世兴水 润泽百姓——靖远县水利事业发展十年回眸

 2020/04/20/ 15:58 来源:每日甘肃网

  每日甘肃网讯 盛世兴水,润泽百姓。10年来,靖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水利部门积极践行绿色生态治水思路,全县的城乡供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引水灌溉、水土保持、河道治理、防洪排涝、水保生态治理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谱写了一曲曲惠民赞歌,水利事业一步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跨越。走进靖远县的城镇乡村,处处能感受到水利事业快速发展的强劲脉动。

  靖远县水利发展历史悠久,自古以农业、水利发达闻名,是甘肃重要的农业大县。千百年来,黄河水滋育着靖远大地,经过一代又一代靖远人的不断开发利用,形成了八大自流灌溉渠道,依次是复兴渠、靖丰渠、民生渠、恒丰渠、靖乐渠、永固渠、沣泰渠、发源渠,由西向东流过靖远城乡大地,托起了一方百姓的安居生活。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出台,将水利行业的建设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政策窗口全面打开。靖远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精心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优先保障水利建设县级配套资金等政策措施,为靖远县水利发展再次注入了强大新动能,靖远县水利迎来黄金发展期。

  10年来,靖远县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屡创新高。2010—2019年,全县累计完成水利投资204605.9万元(未包含扶贫、农牧及发改等部门水利相关投资),是1949—2009年全县(有记载的)水利投资总和50160万元的4倍。截至2019年末,全县各类水利工程设施保有量344处,总装机容量115115千瓦,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3.02万亩,比2009年末增加13.5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7.1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247平方公里面积,新增572.7平方公里,建成达标堤防193.06公里,比2009年新增190.56公里,彻底解决了全县50万人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打赢了脱贫攻坚安全饮水保障战役。

  经过10年的努力发展,靖远县水利行业明显落后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不利局面得到扭转,水利在全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基础保障支撑作用不断显现,成就显著。

  防治结合,防汛抗旱减灾成效显著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靖远县水务局、应急防汛部门及各级党委政府坚持重点治理、科学防控、精心组织、靠前指挥,全县军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有效应对了2012年、2018年黄河特大洪灾以及多次区域性暴雨洪灾和多年旱灾,最大限度减轻了旱涝灾害损失,保障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促发展,水利惠民生。杨欣泰是土生土长的靖远县糜滩镇前进村村民,他见证着家门口黄河治理的巨大变化,对于黄河他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我从小在黄河边长大,以前黄河边的环境卫生不太好,也不安全,自从做了这个防洪工程后,现在黄河边乱倒垃圾的现象少了,人走在边上安全又舒心。”靖远县水利部门积极争取实施了黄河干流靖远段防洪治理工程、祖厉河靖远段防洪治理工程以及中小河流、山洪沟道防洪治理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并多次组织防洪演练及预警预防培训工作,全县防洪预警预防能力不断增强,县域内重点地区河道、沟道防洪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防汛抗旱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保民生促发展,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

  201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县水利系统从县情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水土资源优势,紧抓“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机遇,以民生水利发展为主线、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引擎,遵循新时期治水思路,努力实现行业的赶越,走出了一条“上山下乡、惠及四方”的具有靖远特色的水利改革发展之路。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饮水问题一直是农村群众面临的最直接、最实际的生活问题,让广大群众吃上保质、保量的“安全水”“放心水”成为水利部门关注的首要问题。靖远县永新乡永新村村民金世富家里,在2017年安装了自来水,自此用水方便了很多,一改多年来使用窖水的习惯,这主要得益于靖远县双永供水工程的实施。

  “小的时候跟着父辈们排着长队去屈吴山取水,后来很远的地方有了机井,我们拉着架子车拉水,装满一口井需要四五十趟,缺水缺怕了.....”,回忆起曾经的岁月,靖远县高湾镇葛埫村村民赵和勤湿润了眼眶。

  据赵和勤记忆,以前一家人洗脸用一碗水,洗完还要用来给猪喂食,家里时常会为了节省水发生矛盾。他感慨道:“现在洗澡的水都有了,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不少”。

  长期以来,高湾镇葛埫村等几个村的村民只能靠天落雨自然积水,通过屋檐把水蓄在屋顶用来装水窖。为了解决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高湾镇对全乡镇境内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逐一进行排查,实施农村饮水供水、饮水安全行动,因地制宜制定解决方案,精准施策,对于原来水质不好的更换了水源,无法铺设自来水管线的村子安装了净水器,没有入户的办理自来水入户,通过各种举措,2019年高湾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吃水难”问题终于画上了句号。

  绿水青山带笑颜,建设人水和谐美丽靖远。靖远县双永人畜饮水暨生态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及巩固提升、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扶贫供水工程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批复实施,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全县50万人民饮水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大中型灌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暨农业生产灌溉条件大幅改善,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受益率及满意度不断提高。

  坚持水资源总量控制和需水管理

  靖远县坚决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将用水增量控制与节水存量盘活有机结合,牢牢守住行政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10年来,在保障全县人民群众生活、工农业生产用水及新增13.5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的前提下,实现了全县用水总量不超标的控制目标,预计到2020年底全县用水总量将有效控制在30234万方指标以内,工农业用水量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做到只减不增。

  落实节水优先方针,积极开展节水示范单元创建和水效领跑者行动。强化水资源保护,按规定对全县重要水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开展了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推进水保林草种植,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水功能区水质、水源地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河道整治管护效果突出

  2017年9月靖远县印发了《靖远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河长制相关制度同期建立,县级河流“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全部完成,靖远县河长制建设全面启动,全县313名各级河长上岗履职巡河。2018年6月通过省市验收,标志着靖远县河长制全面建立。

  为进一步强化县域内河道治理保护,落实河长制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结合“清四乱 ”、全域无垃圾、拆违治乱等专项治理行动,由靖远县水务局牵头,联合公安、综合执法等部门及相关属地乡镇,持续对黄河、祖厉河靖远段、各条旱沙河河道进行集中整治,重点拆除河道内非法建筑203处,清理各类垃圾和废弃物25.6万方,并在重点区段安装了防护栏。关停取缔河道内非法采砂场、采金船,查处13宗河道非法采砂案件,关停封堵多处非法排污口。积极开展河道水域岸线确权划界工作,确保按2020年底完成重点河道确权划界工作。通过一系列综合整治行动和强化监督管护,基本解决了河道“四乱”问题,有效防范了人员意外溺水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水源地水质安全,全县河道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初步实现了还岸与河、岸洁水畅的目标。

  锐意改革,不断破解水利发展难题

  多年来,靖远县始终把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放在优先突出位置,不断推进水管体制、水价机制以及水利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水利改革工作。以明晰产权为核心,以落实管理责任为目的,完成了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质改革工作,成立用水者协会54个,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管理主体和责任,确保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效益充分发挥。

  以推进执法效能建设为目标,不断增强水政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建立了水务、公安、城建、乡镇等部门单位水政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整合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监督、河道管理、水工程管理等执法资源,改分散执法为统一执法,形成执法合力,提高执法效能。以终端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全面推行水费计量收缴,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降低了水管单位供水成本,提高了工程运行效率,基层水管单位工作人员薪资待遇稳步提升。

  以机构效能建设为抓手,积极实行“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将行政职权范围内的行政许可事项纳入政务便民服务大厅统一管理,实现审批事项办理透明化、模块化、流程化,高效便捷。对不符合规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做到应废尽废,对必须保留的事项,在符合规范的基础上做到了应简尽简,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以水利投融资平台建设为突破点,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示范作用,积极吸纳社会投资建设水利。

  曾经的辉煌已成历史,无限的希望属于未来。兴水惠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靖远水利人站在新时代水利发展新起点,认真贯彻执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高举科学发展旗帜,凝心聚力,靠忠诚和责任继续开拓,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以“建设生态水利,促进城乡和谐”为目标,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水利,以智慧和汗水筑就靖远水利事业的新辉煌,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吴秀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