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会宁县

会宁:强化产业扶贫 做足种养文章

 2020/04/02/ 15:38 来源:每日甘肃网

  每日甘肃网讯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四抓四促”环境整治不能松懈,脱贫攻坚发展产业同样不容耽搁。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疫情影响下的特殊时期,会宁县加大春耕备耕、产业扶贫工作力度,着力解决贫困群众产业扶贫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种养业生产往大走、往深走。

  三月的会师大地,从华家岭山麓的中川蔬菜产业园,到梁茆起伏的苏堡塑料大棚,到山大沟深的八里湾乡肉牛产业园,再到神秘药谷·魅力杨集;从翻耕整地的喧腾田野,到层层排列的广袤农田,到繁密林立的养殖圈舍,再到连片种植的日光温室,会师大地已开始了旱作农业的揭旧膜、施肥、旋耕、覆新膜。在翟所镇张城堡村,社员们忙着顶凌覆膜,覆膜机徐徐驶过,干得冒土的土地覆上地膜,白膜下面的土地蒸汽腾腾的,又变湿润了。田野里闪现着农民勤劳的身影。虽然不像往年一样出现大规模春耕的热闹场景,但各项农事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春耕生产已从南向北全面展开,南牛北羊遍地开花,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蔬菜种植起好步,玉兔东升星星亮。

  不负三月韶光好,地绵万里尽春耕。走进土门岘镇蔬菜产业园,一座座塑料大棚铺天盖地,使昔日冷清的苏堡塬格外热闹,走进塑料大棚,脱贫户刘振刚夫妇正在为前几天移栽的西红柿、辣椒苗培土,检查水肥供应情况。据了解,刘振刚全家5口人,两个孩子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上学,上学的大额花销一度使他成为全村的贫困户,国家的扶贫好政策使他分到了4座塑料大棚,2019年他种植西红柿,与宁夏农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订单种植收购合同,每座棚净收益5600多元,四座棚共计净收入2.2万元,确保2019年稳定脱了贫。

  近年来,土门岘镇下足绣花功夫培育塑料大棚蔬菜主导产业,在苏家堡村建成占地面积3200亩的蔬菜产业园,按照“引企入园、村企对接、分棚到户、劳务到人、引领脱贫”的工作思路,引进雷州市浙东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嘉禾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大棚蔬菜订单种植合同,覆盖带动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蔬菜种植,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据镇党委书记张贺军介绍,全镇建设了3000座塑料大棚,到户750户,占全镇贫困户的59.07%,现全部投入生产使用,同时带动150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采摘高峰期可达700人,蔬菜大棚种植产业,有效拓宽了该镇贫困户增收渠道。

  这仅是一个全县发展塑料大棚的缩影,据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县4万座塑料大棚种植甘蓝、娃娃菜、西红柿、辣椒等高原夏菜和大棚西瓜,加上露天种植,全县瓜菜产量将达到60多万吨,预计销售收入约8.6亿元,瓜菜产量今年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为了确保贫困农户稳定脱贫,会宁县把发展以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来抓,尤其是引洮工程相继建成运行,为发展塑料大棚提供了水源保障,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数量增长、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设施蔬菜,这个会宁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如一簇簇拥抱的星星在会师大地上闪闪发光。

  发展药材早起步,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发展蔬菜种植的同时,县上借助脱贫攻坚东西部协作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中药材特色种植,先后投入帮扶资金488万元,鼓励企业自筹517万元,在杨崖集镇建设中药材扶贫车间一座,包括初加工车间、中药材晾晒场、太阳干燥房、精致包装车间等,辐射带动周边10个乡镇贫困户种植党参、黄芪等中药材2万余亩。

  58岁的药材种植户李明山,全家6口人,2013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告诉我们:他从2005年就开始种植中药材,持续种植已有十多年了,当时由于市场及资金原因,种植规模少,收入不明显,2015年他申请国家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万元,已有丰富种植经验的他连年扩大规模,到2018年,种植面积达到35亩,同时在中药材扶贫车间打工增加收入,他终于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小康的日子。

  “为了进一步提升‘会宁黄芪’‘会宁党参’品牌,近年来,杨崖集镇采用土地入股、高产分红、劳务酬金、政策奖励组合‘三变改革’配套模式,先后在杨集村等五个深度贫困村组织种植中药材4200亩,带动全镇农户725户,直接经济效益达840万元,像李明山一样的种植户全镇达到100余户”。镇上负责人告诉我们。

  杨崖集镇扶贫车间充分发掘中药材附加值,开发与中药材相关的有机农产品,延长中药材产业链,实现农业循环发展。中药材种植,这个助推全县脱贫攻坚的特色产业,如芝麻遍地开花,一年更比一年好。

  牛羊养殖迈大步,甘蔗出土寸寸甜。

  发展产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是稳定脱贫的重中之重。务农重本,种养齐抓。越是非常时期、越是紧要关头,扶贫产业“压舱石”地位就越发凸显,对于稳定脱贫“基本盘”作用至关重要。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脱贫在于勤。在韩家集镇谷地场村,村民黄彦军乘着几天前的一场春雪,正在抢墒翻地、施肥、铺膜,忙的不亦乐乎。黄彦军说:“我把所有的地都耕翻好了,15亩地全膜玉米我都铺完了,现在就等着种玉米了。现在准备铺6亩全黑膜马铃薯,再种6亩胡麻,这些到年底了也能增加些经济收入,同时种一二十亩的苜蓿,我也为养殖增加一些饲料,降低一下养羊的成本。”除了种植之外,黄彦军还在6年前开始养羊,从最开始的一只小羊羔到现在存栏量21只,大概40只的年产羔量每年都能为这个家庭带来超过两万元的收入,为一家人的稳定收入打下坚实基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5年就已脱贫的李国栋并没有坐享其成,2018年他用4万元的产业贷款引进了2头西门塔尔肉牛开启了他的养殖之路,2019年又引进品种优良的安格斯牛5头,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卖出的4头西蒙塔尔小牛犊收入3.4万元,这让尝到甜头的他在养殖业上又有了新的打算。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会宁县八里湾乡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担当作为,把持续培育特色安格斯肉牛养殖产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首要渠道,通过不断创新新型利益联结机制,改良特色养殖品种,切实提升脱贫质量。

  八里湾乡苟川村党支部副书记丁亚兵说:“现在养殖场养殖规模已经达到89头,其中新生牛犊26头,已经成为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对没有饲养能力的农户,我们动员到我们村里的牛场做代养,这样既不耽误他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又能享受国家的产业扶贫政策,目前我们牛场发展的代养户13户,为全村脱贫攻坚注入发展动力,现在安格斯肉牛产业也越来越好,脱贫奔小康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要带着老百姓把日子过好”这不仅是丁亚兵及苟川村全体干部对全村老百姓的一句承诺,更是一种担当。

  近期,在全县安格斯肉牛产业推进会上,县委主要负责人要求:要紧盯全县十万头安格斯基础母牛的养殖目标,按照“心中要有大目标、工作要有硬措施、推进要有好协作”的工作思路,坚定信心、一鼓作气,全力以赴推进三个万头养殖场、一百家养殖合作社和一万户养殖农户的发展进程,持续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牛羊养殖,这个助推全县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让全县贫困户真正尝到了发展产业的甜头,牛羊养殖,不断鼓起了会宁人民的“钱袋子”!

  面对我们的采访,县农牧局负责人激动的说:“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做足种养业发展文章,这些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广大干部的真心发动,才使群众有了等不起的时代感,得益于扶贫政策的齐心推动,才使群众有了慢不得的优越感,得益于龙头企业的诚心带动,才使群众有了坐不住的归属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县委、县政府按照“1+N”产业增收模式和“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要求,依托全膜种植稳基础、药材蔬菜增效益、牛羊养殖鼓腰包,做足种养文章,夯实脱贫基础,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赵彦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