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景泰县

红枣园里的西青情——景泰县五佛乡东西部扶贫协作纪实

 2020/01/10/ 14:43 来源:每日甘肃网

  每日甘肃网讯  2019年,白银市景泰县五佛乡紧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机遇,积极对接产业帮扶、消费扶贫和旅游扶贫,构建起两地产业和文旅交融桥梁,将本地特产--红枣销售到天津等东部发达地区,销售额近200万元,带动33户建档立卡户稳定增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逐步转化为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

  消费扶贫助力发展

  消费扶贫的爱心桥梁,一边连着景泰县五佛农村的贫困户,一边牵动着天津西青区旺盛的消费需求,畅通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渠道,也让爱心市民尝上田园特产--枣峡。

  吕军邦2010年依托有利的自然环境和车木峡独特的红枣资源,注册了景泰军邦种植专业合作社,2015年合作社“枣峡”商标荣获“甘肃省著名商品”的称号,产量高,品质好的大红枣却苦于销售成本高,红枣产品仅限于兰州、西宁等西北地区,仅十年间未打开东部地区市场。

  2019年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吹彻在五佛山乡,吕军邦以敏锐的市场嗅觉,捕捉了消费扶贫的市场信息,与天津华喜汇通签订购销协议。得益于消费扶贫的政策红利,产于西部农特产品成功进入了天津市场,以前十年做不大的市场,有了天津西青区扶贫协作后一年就完成了拓展,“现在一个电话就能形成一个订单”,吕军邦终于不在为跑市场而苦恼。

  市场成本大幅下降,红枣产品供不应求。吕军邦严把产品质量关,组织合作社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合作社生产的大红枣、枣夹桃等枣峡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天津市场一度供不应求。华喜汇通公司的董事长李鹏在产销会上见到军邦专业合作社的“枣夹桃”等红枣产品后,鼓励吕军邦:“放心包、抓紧包、狠狠地包,你负责生产我负责给你销售”。打开了天津市场的红枣产品仅2019年6个月时间销售额就达到了150万元,纯利润达到16万元。

  携手共赴小康之约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吕军邦说:“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我拓展了天津市场,我也要‘扶’着贫困户一起脱贫奔小康”。暗下决心的吕军邦将西青情转化为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信心和动力。他依托五佛乡千亩红枣种植基地年产鲜枣4.5万吨产品优势,大力发展红枣种植、收购、加工产业,种植红枣2000多亩,年产优质红枣200万公斤。

  兴水村贫困户二类低保户冯宜兰夫妇都因肢体残疾,多年来靠3亩红枣和政府救济勉强度日,两个孩子上学后本就贫困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吕军邦知道后,找到冯宜兰,让她到合作社帮着分拣包装红枣。冯宜兰说:“以前我因为残疾无法务工,种枣树也挣不了多少。现在好了,军邦合作社让我到这里打工,活不累还按正常人标准发工资,每天能挣80元。今年4个月就挣了12000元”。吕军邦不但吸纳冯宜兰到合作社打工,还以高于市场价格20%收购了她家的红枣,今年冯宜兰家的红枣就收入了3800元。冯宜兰动情地说:“感谢天津西青,帮助军邦合作社拓宽了市场,也让我在能家门口打工挣钱”。2018年已稳定脱贫的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像冯宜兰一样受益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贫困户还有9户,吕军邦都以高于市场价10%-20%收购他们的红枣,并提供务工岗位。

  打造品牌 协作共赢

  岁月不居,未来可期。近几年的发展中,吕军邦在天津西青区扶贫协作团队帮助下,在国际商标节,进口博览会、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上推销过他精心培育的“枣峡”品牌。遍访对接过52个客商,通过他的努力,目前有线上线下60多个平台、超市、专柜推销,仅今年12月就销售枣峡产品5万余斤,销售额达到80余万元。

  与天津西青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逐步拓完的销售渠道增强了吕军邦发展红枣的信心,合作社坚持“好中优、特别特、独一份、错峰头”十二字发展方针。吕军邦信心百倍地说:“明后将引导群众嫁接骏枣等优良品种1000亩,丰富产品,研发枣夹核桃、三泡台茶、苹果干等水果干制品,以及鲜冻枣、酒枣等加工产品,拓展销售市场,延伸红枣产业链条。通过绿色农产品认证和景泰大枣地理标识认证,打造“枣峡”知名品牌”。

  滔滔黄河诉说五佛乡村发展的历史,悠悠古树见证着红枣园里的西青情。借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翅膀,军邦合作社打破了白银地区有枣无品牌,有枣无销路的发展瓶颈,飞向更大的消费市场。(赵德恒)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