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市县动态

会宁:围绕群众现实需求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2022/12/15/ 16:48 来源:每日甘肃网

  会宁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的就业需求、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需求、更高水平的健康需求、更为可靠的社会保障需求,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群众“幸福指数”得以大幅度提升。

  民政、民生、民心,事事关乎百姓。会宁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突出“3+”模式,紧盯基本民生保障领域重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建立完善低收入群体、孤寡老人、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关爱服务体系,落实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异地就医结算政策,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着力在兜底线、优供给、增活力、强支撑上下功夫,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会宁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苟宝章告诉记者:“为了贯彻落实市委杨书记调研会宁时的指示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我们民政局党组高度重视,重点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第一就是在城乡低保方面,组织开展好动态调整工作,把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纳入到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第二个方面就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给予临时救助和急难救助,确保应救尽救;第三个方面就是对于特困供养人员、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采取政府集中采购的方式,解决冬季的燃煤需求,保障他们温暖过冬;第四方面就是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青少年保护中心和站所,维护广大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总之通过民政重点工作的开展,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民生保障到位。”

  会宁县将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安全发展为底线,共建平安会宁、共抓安全会宁、共促健康会宁,努力建设蓝色平安家园,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维护社会安定,守护人民安宁;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根本遵循,按照“矛盾纠纷控增量、安全隐患减存量、重大风险防变量”目标,突出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育、智治支撑,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努力构建“五治融合”的县域现代化治理体系,特别是拓展“四级网格”管理模式,把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不断提升群众满意率,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会宁营造良好环境。会宁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武志兴表示:“听了杨书记宣讲党的二十大报告,使我更加深刻理解了‘二十大’的丰富内涵,更加坚定‘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下一步,会宁县应急管理局将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十五条硬措施’,紧盯重点时段和重点领域,深入扎实开展各类问题隐患排查整治,强化销号闭环管理;加强安全生产执法监管,运用好‘四不两直’监管方式,不断提高发现问题隐患能力,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全面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会宁县将坚持把稳岗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以及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的若干措施,持续优化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注重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不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车间建设,进一步提高就业创业质量,努力保持全县就业形势持续稳定。会宁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欢民说:“通过杨书记的宣讲,我们深刻理解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就业优先’战略,更加明确了工作思路。我们将通过劳务输转引导就业、通过补贴政策稳定就业、通过技能培训优化就业、通过根治欠薪保障就业,着力提升就业质量,努力提升群众的收入水平。”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在学习消化,贵在理解深化,胜在落实转化。会宁县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之路,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钉钉子精神为人民解决操心事、烦心事。主要是按照外引内培互利互赢、着力拓宽群众收入渠道,城乡基础同标同步、着力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生活水平富裕富足、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全县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围绕“发挥资源优势、做靓生态底色、推动文旅赋能、筑牢产业根基”融合发展要求,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导向,全面营造市场化、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抢抓大企业大集团来西部省份投资发展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共建产业园区,不断增强县城产业聚集、人口承载、就业吸纳能力,着力强化乡镇产业带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功能,打造革命老区先行示范县,激发县域内生动力,在共谋共建共治共享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李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