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白银要闻

黄河为根 乡韵为魂 白银区做强大景区赋能“强县域”

 2022/06/20/ 15:29 来源:每日甘肃网
微信图片_20220620111246.jpg

  黄河流经白银区38公里,从水川镇西峡口率先入境,自西向东经流水川盆地,穿越乌金峡谷,从四龙镇大沙上出境。黄河不仅为白银区带来丰富的水资源,其大河风光、田园风情、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更成为白银区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黄河文旅名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宝藏河。

  花村·顾家善是白银区乡村旅游的先行者,作为“六朵金花”之首,在省内外小有名气,游客最多的时候,日接待量突破万人,2018年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顾家善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发挥到极致,村外黄河滔滔、南山在望,村内小桥流水、白墙黛瓦、曲径通幽、树茂花香,游客无不为这浓浓的“乡愁”而倾倒。如何让“乡愁”常新,让游客“看见并记住”乡愁,顾家善铆足了劲。

  水川镇顾家善村党支部书记顾克能:随着游客对乡村旅游景点的新期望,我们新建了几处景点。就像我身后的这两架大水车,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它进行修缮、修复,也切实给到我们顾家善来游玩的游客,给他们增加一点记住乡愁,看到乡愁的一种体验感。

  吱呀呀的水车,在阳光的映衬下光晕斑驳,一下子就把游客的思绪缝合进了历史的滚滚红尘,让顾家善这朵老金花又散发出新香气。

  论起水车在白银区的悠久历史,非隔壁村的大川渡莫属,在大川渡黄河岸边,一架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黄河水车见证了白银黄河沿岸农耕文明的发展变迁。同为白银区乡村旅游“六朵金花”,如今大川渡的“乡愁”里不仅有“武当神钟”“大船古渡”、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更有饱含着妈妈味道的,可以品味、可以带走的“乡愁”。

  水川镇大川渡村党委书记曾俊源:白银古韵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搭载乡村旅游这一春风,我们深度挖掘大川渡村的非遗,我们推出了水川长面,农家醋,软儿梨三炮台系列产品,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系列产品的深加工,形成旅游产品,来助力乡村振兴。欢迎广大游客前来大川渡村,品味乡愁,带走乡愁。

  白银区在建设大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打造黄河文旅品牌,“乡愁”不仅是一种“思绪”,已化身成“实物”、升级为“体验”。

  沿黄河一路向东,就来到了白银区今年重点打造的“黄河湾景区”,以“十里白银·精致烟火气”为基调,围绕“美丽”精心“雕琢”,枣梨情韵、均和驿站、沙滩乐园、乡间食坊、野奢民宿、林隐客栈、休闲村落……一处处可以“亲近乡愁、感受乡愁”的景致,镶嵌林中,绿水青山环绕,蓝天白云相映,一湾“乡愁”是美丽乡村的“诗和远方”。

  游客周肖宏:上一次来是在五六年前,五六年前这里好像还没有大规格地去改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可以看到整体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非常不错的。

  水川镇熙春村五社村民张吉珍:我是熙春村的村民,以前这地方也没处打工去,我们都在家也没事干,现在我们家乡建得这么美,这么好,我们有处打工了,有处挣钱了,我们感觉很高兴的。

  从天空俯瞰水川镇,黄河奔流、景色旖旎,以湿地公园和凤园花海两个4A级景区为中心,以点带面、串珠成线,形成了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智慧观光、特色产业、5G生态康养为一体的“三生”廊道,以及169个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水川镇党委书记张生明:我们将铆足干劲,结合水川镇的实际,按照“三产带一产”融合发展思路,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好沿黄旅游经济带这张牌,通过旅游的带动,实施沿黄生态保护,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设施农业等,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助力乡村振兴,为白银区强县域注入强大的动力。

  近年来,白银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等重要契机,坚持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强化项目支撑,致力内外兼修,沿黄旅游发展蓬勃,以黄河峡谷观光、黄河文化休闲、湿地生态体验、黄河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四大旅游区姿彩各异、魅力纷呈,累计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80多亿元。

  当前,白银区围绕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将旅游发展作为“强县域”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农旅融合,着力完善旅游要素、提升景区品质,加快S103线、沿黄快速通道等路网建设,全力打造以水川大景区、四龙梦中水乡为支撑的沿黄旅游品牌,使白银区成为更具魅力的省内旅游目的地。(黄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