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乡村振兴

唤醒撂荒地 播种新希望——景泰县撂荒地整治工作纪实

 2022/05/20/ 11:36 来源:每日甘肃网

  每日甘肃网讯 今年以来,景泰县把撂荒地整治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来抓,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确保现有耕地应种尽种,为农民致富增收扩渠道,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初夏时节,景泰县草窝滩镇北面的兰飞农场里,绿油油的玉米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姿。另一边,大型机械来回穿梭,深翻后的土地开出一陇一陇的“黄土花”,经验丰富的老农说,再经过浇水、覆土,土壤变得疏松后就能种油葵了。

  景泰属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干旱山区土地撂荒严重;部分偏远山区村庄移民搬迁至灌区,原居住区域耕地多年无人耕种,逐渐变成撂荒地。

  记者从景泰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景泰县承包地确权面积104.74万亩。根据核查统计,实际撂荒地14.81万亩(包括盐碱地1.2万亩、降雨量在200毫米以下的旱地2.58万亩、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0.2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撂荒8.75万亩。

  撂荒地整治刻不容缓。景泰县出台了《景泰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了景泰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6个督导专班,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盯住抓、部门乡镇具体抓的有效工作格局,统筹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在掌握撂荒底子的基础上,景泰县认真分析撂荒原因,紧盯整片撂荒等重点区域,精准“把脉”,提出“复耕复种一批、集中流转一批、代耕代种一批、兜底托管一批、改善提升一批”,“一地一策”激活土地要素。

  2016年以来,为了尽快控制和治理土地盐碱化问题,景泰县整体推进盐碱地区的土地改良改造,除了科学实施“挖塘降水、抬土造田”工程外,还同步实施了井排、渠排等项目工程。2018年,27公里长的排碱渠铺石拉网改造完成,草窝滩镇、五佛乡、一条山镇各农场闲置的土地资源被重新“盘活”,排碱效果逐渐凸显,撂荒地有望变成致富田。

  一条山镇现有耕地64566亩,其中撂荒地2689亩,主要分布在兰化农场、兰炼农场、兰石农场、长风农场等33个驻景农场,土地盐碱化严重。

  针对驻景农场管理现状和农业发展实际,一条山镇建立了撂荒土地电子台账,绘制了耕地撂荒地分布图,通过多重手段“盘活”土地资源,让闲置多年的土地重焕“新生”。

  一条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光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农场的没法包出去的地,集中划片,流转给合作社或者是种植大户进行集中整治。对盐碱比较严重、排水还不够利的地,由镇政府牵头,对土地进行深翻、晾晒,打磨之后种植石叶草等比较耐碱一点的作物,逐年逐步进行改善,有效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长风农场负责人郝龙告诉笔者,长风农场前几年因土地盐碱化严重,弃耕600余亩土地。排碱渠现在已修好,土地碱化有所好转,他们响应政府撂荒地整治政策,对内号召职工进行弃耕地复耕,已经种植了300余亩,剩余弃耕地对外流转给合作社和种植大户。

  刘光英说,截至目前,一条山镇已整治撂荒地1628.21亩,占撂荒地总数的61%。在主体复耕方面,已对接农场总公司三联景泰农牧公司,5月份开始试种石叶草。

  草窝滩镇将辖区的八道泉、常丰、猎虎山等7个村的土地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通过水库建设、产品开发、科技支撑、市场培育等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壮大西红柿种植产业,真正让撂荒地逐渐变成希望田、致富田。

  五佛乡对耕种条件较好的土地,除动员农户自种外,对缺失劳动力、整户外出务工的,由村集体和合作社流转复种,同时对盐碱化程度深、基础条件差的耕地,通过实施盐碱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改善耕种条件,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

  田家勤力作,蓑笠事春耕。景泰县各乡镇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整治撂荒地政策,利用春耕时机,充分利用乡村大喇叭和微信群,多层次全覆盖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农民既明确土地经营权利,又明白保护耕地的义务。

  同时,县上大力推行耕地保护补贴、产业扶贫、农业产业扶持等国家涉农惠农政策与耕地种植直接挂钩,做到“谁种补谁、多种多补、不种不补”,激发农户种地热情;对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的农户,动员农户“谁的孩子谁抱”,将耕地交由亲友代耕代种,避免耕地撂荒;对无人耕种的撂荒地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整治托管,整治后返还给农户或流转给经营主体。

  此外,景泰县把土地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作为撂荒土地复垦的有效手段,大力发展“旱变水”工程,兴建各类调蓄水库,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农田建设有效结合,对积极参与撂荒地复垦、流转面积大的经营主体,在流转费用优惠、奖补资金申报、项目争取上给予支持。

  截至目前,景泰县通过整治改造、土地流转、村集体收回等措施,已整治撂荒地11.43万亩,整治率达到77.18%,复耕复种4.62万亩。(郝姝 谢志刚)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