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乡村振兴

会宁县:聚力发展现代农业 擎起乡村振兴新动力

 2022/04/21/ 09:42 来源:每日甘肃网

  每日甘肃网讯  4月20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白银市全媒体集中采访团走进会宁县,探访会宁县发展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和成效。

  从河畔镇国道347线向西越过祖厉河,翻过十余公里蜿蜒的山路便到了李家源。眼前的景致让人大为惊叹,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旱源上被镶嵌了一条条玉带,在阳光的映衬下熠熠发光。

  “这里就是河畔镇李家塬现代丝路寒旱产业园,刚刚播种完的万亩覆膜高效滴灌玉米示范地。”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手指着前方说:“去年该产业园种植的玉米产量比原来翻了两倍,农民的收入也跟着翻翻,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这一成效的取得都得益于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的建设。”

  这里所体现的仅仅是会宁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自2021年以来,会宁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农业优先发展,全面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确保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全面升级、全面进步。

  曾经的李家塬,同会宁绝大多数地方一样,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大片土地撂荒。2020年,会宁县引进新疆喀纳斯润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亿多元,在李家塬村建设会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生态修复示范区、精准脱贫示范区、三变改革示范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

  2021年6月26日,投资1.69亿元的李家塬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改变了李家塬人告别“靠天吃饭”历史,彻底解决李家源干旱缺水现状。

  产业园配套建设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水利设施及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滴灌带及地膜节水设备加工厂、玉米烘干厂及仓储、农副产品加工厂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集种植、养殖、加工、科技、观光于一体。2021年,全面建成了4万亩旱耕地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种植葵花、玉米、马铃薯、中药材等作物3.6万亩,玉米种植保障粮食安全、万亩葵花吸引游客观光、园区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二三产交叉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当年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21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分别增长了250%、400%,由原来的亩产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两类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分别按2.9万亩、0.8万亩计算,年产量达到2.9万吨、3.2万吨,总产值达1.96亿元,粮食产量成倍增加,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李家源现代丝路寒旱产业园建设初步的成功,让传统的旱作耕种方式跨越性地迈入园区化、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旱作耕地全部实现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改造,传统农民转为园区务工、就地就业的现代农民,发展方式实现“龙头企业+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农民”的历史性变革,同步进入“农业产业园区+美丽乡村”共建时代。

  正因如此,李家源现代丝路寒旱产业园的姊妹篇——“河畔镇任半岔‘坡变梯’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实施当中。

  “这个项目是县委、县政府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进龙头企业新疆润丰集团,重点对区域内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政府配套高标准梯田项目,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介绍说,该项目拟在“坡改梯”高标准梯田方面探索成熟经验,并逐步示范推广。流转土地交由龙头企业生产,彻底打破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上水工程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将极大提升农业产业效益。

  据测算,该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兑付土地流转费570万元,人均收入2016元;项目区每年可吸纳务工人员700人,务工费用可支付1183万,人均收入4200元;土地流转后,每户可解放出1名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均每年可收入2万元,务工总收入1540万,人均收入5469元,2022年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将增长1985元,达到11685元。

  项目建成后,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将分别增长250%、400%,由原来的亩产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两类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按2.2万亩、1万亩计算,年产量达到2.2万吨、4万吨,总产值达1.74亿元,粮食产量成倍增加,大大增强农业综合实力。

  据了解,近两年来,会宁县委县政府先后还引进了甘肃开盛、西部银润、湖南长信、甘肃九桥等大型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21家。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发展增收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产业兴,则乡村兴。会宁县立足乡村实际,努力构建乡村振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以产业增效带动乡村提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产业基础。

  会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强介绍说,下一步,会宁县将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持续抓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体系化构建,推动“牛、羊、菜、果、薯、药”和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深入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示范创建,以李家塬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样板,打造56个产业中心村。依托“郭河一体化”规划,北部11个乡镇利用郭城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按照“甘味”省级公用品牌+会宁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品牌的三级培育体系,全面实施“甘味·会宁”品牌营销战略。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以建设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为目标,紧盯祖厉河全流域高质量发展带,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不断补齐沿线节点乡镇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等方面的发展短板。围绕“南牛北羊、东南药材、特色杂粮、瓜菜果薯”产业重点,以中北部乡镇为主建立现代肉羊产业集群,肉羊存栏达到120万只以上;以东南部乡镇为主建立现代肉牛产业集群,肉牛存栏达到11.95万头以上。改造提升关川河流域10万亩苹果产业带、渭河流域10万亩中药材产业带、祖厉河全流域20万亩设施瓜菜产业带。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依托甘肃开盛、新疆润丰等大型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甘富果业、发滋瑞等本土企业,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做大做强会宁羊肉精深加工中心、河畔肉羊交易市场。依托会宁朝阳农产品交易中心、河畔肉羊交易市场,发展农产品商流,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个8000吨,加快农业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深化与天津和平区帮扶对接,建设年产300万吨薯产品加工线,努力建成一批现代富硒功能农业基地,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聚焦全产业链建设,坚持以抓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紧盯本土优势特色产业,落实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促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相关政策措施,以天津金三农、京岚智联、北京航天等龙头企业为带动,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探索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加快建设标准化种养产业园284个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7个,着力构建肉牛、肉羊、中药材等10个10亿级全产业链,构筑起会宁县现代农业产业的“四梁八柱”。(张其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