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白银市

[辉煌十三五]白银市打出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成效超出预期

 2021/01/08/ 19:46 来源:每日甘肃网

  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张其文)“谋划建设‘两区四基地’,打造‘三个千亿级’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1月8日上午,记者从白银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了解到,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脱贫攻坚大考和疫情防控大战,白银市委常委会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危中寻机、难中求成,拼搏实干、争先晋位,啃下了一批“难啃的硬骨头”,干成了一批多年想干而没有干成的大事,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市高质量发展成效超出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

  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强力推进引领产业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开工落地,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二五”末的373.88亿元,达到500.78亿元,年均增长4.8%,是“十二五”末的1.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5.5:41.2:43.3调整为18.6:35.3:46.1。2020年全省综合排名第五、整体位次靠前,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春天,被省政府授予高质量发展“进步奖”和“贡献

  紧盯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区建设,招大企业、育大龙头、建大基地、打大品牌,农业发展从量的积累逐步实现质的跃升,沿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成。先后引进润丰、新希望、牧原、东方希望、阿西娅、海升、海大等规模大、效益好、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构建以5个万亩生态牧场、10个百亿级产业链为引领的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会宁、靖远获批全省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区,景泰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白银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园区。

  紧盯“四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循环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高效气化气、华实新药等13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甘肃省煤炭交易中心白银分中心挂牌运营,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基地落户白银,平川陶瓷喜获中国(北京)国际展会金奖。

  紧盯消费升级需求,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新业态,现代服务业体系加速构建、快速成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民营500强”红星美凯龙入驻白银。黄河石林冲刺5A级景区。白银荣获“优秀魅力城市”称号。在全国31个省市和全球10个国家及地区布设物流网点,白银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节点城市。

  更加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建成区面积达到82.94平方公里,入驻700多家企业,园区承载功能越来越强。白银巨亨创新园获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3.8%。白银高新区、银西生态产业园列入国家绿色园区,刘川工业园区获批全省首批绿色园区,“一区六园”已成为全省乃至西部工业良港。

  依托“创业天下”和电商平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为高质量发展强势赋能。网红街区、云创空间等数字产业孵化基地和黄河·白银云小镇加快建设,白银数字经济发展中心、全国网红培训基地快速建成投运。以中创博利为龙头的数字经济六个月实现销售额6.3亿元、创税过亿元,创造了发展奇迹。借助“天下帮扶”和“邦农购”平台,直播带货实现产值3.3亿元、创税4542万元,填补了新兴产业空白,引领数字网络经济井喷式增长。唐道文化综合体的开工建设,将为白银盘活闲置资产、打造区域亮点、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培育经济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坚持把精准脱贫作为“一号工程”,以敢死拼命精神迎难而上,以背水一战作风苦干实干,如期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精准脱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压紧压实党政、部门、帮扶“三条线”责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布下全民参与、天罗地网大会战战场。

  市县领导全覆盖包抓69个乡镇、302个贫困村、400个非贫困村和108个易地搬迁点。连续实施“3+1”冲刺清零、“5+1”巩固提升专项行动,有效解决“冻管”问题,120多万人喝上了放心水。硬化乡村道路上万公里,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境一去不返,近6万人挪出穷窝,住进新房。岷漳移民村实现由“问题村”向“先进村”的蝶变。现行标准下37.12万贫困人口、5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

  十大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总结推广“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和“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发展模式,从无到有培育形成“十大特色产业”,每家每户都有了“旱涝保收”的增收渠道。贫困户依托产业实现增收3165元,占脱贫指标的79.13%。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大力实施新兴经营主体培育、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和品牌创建行动,加快构建企业农户市场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累计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43家、农民合作社8080家,建成扶贫车间137个,44个农产品获国家级和省级金奖,4个入选“甘味”品牌,全省优质农产品展销活动在会宁成功举办。

  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实施“十三五”期间全省最大的、总投资42.4亿元的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和引洮供水二期、永泰川灌溉引水等一批重点工程,发展旱变水46万亩、新发展高标准农田23万亩。累计完成农户卫生改厕2.78万户,建成美丽乡村169个,景泰上榜2020年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大水?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顾家善村和龙湾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党家岘、大庙、小黄湾等6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大山川、白崖子、大湾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区域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统筹做好城市、山水、林田、乡村四篇文章,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群众自由呼吸、拥抱春天,快乐出行、亲近自然。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希望之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白银“南扩北绿、三路两片、一带一廊”重点建设任务,全市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惠及近6万群众,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54%,“十大生态公园”提升了城市颜值品位,会宁上榜2020年中国城市品牌形象百优县市。白银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进入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连续3年保持了人口回流态势。着力推动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强化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规划先行、积极谋划,加快推进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严格落实河湖长责任制,大手笔推进黄河主干流、祖厉河支流治理,输沙量从2014年的6373万吨下降到2019年的4539万吨,黄河白银段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把牢了泥沙进入黄河的“总闸门”。着力构建“两屏两廊两带”绿色生态体系。坚持以绿挤脏、以绿挤乱、以绿挤荒,强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快沿黄生态长廊、道路景观、农田林网、城区绿化建设,持续构建九大生态片区,三年完成绿化1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6%以上。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扬尘管控措施,空气优良天数344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2%,比“十二五”末的288天提高了15.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大力整治河湖“四乱”,全力消除土壤污染存量,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东大沟、金沟河等昔日的污水河成为全省的治理样板。

  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用力兴办为民实事,用心增进民生福祉。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729.4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6倍。

  疫情防控取得决定胜利。果断采取10项严控措施,云平台调度、网格化管理,迅速让城市静下来、让人静下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及时“打铃点名”,率先推动复工复产,大力发展夜经济,重启城市烟火气,促进消费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蹄疾步稳、健康运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荣获“全国助力复工复产先进单位”。

  就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持续开展招聘安置、创新创业、就业帮扶、根治欠薪活动,认真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加强劳务对接,“一站式”送人到岗,千方百计保就业稳就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公共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开展规模空前的城市改造提升行动,实施了城市颜色管控、美化亮化和供排水、污水处理等一大批工程项目,打通断头路、畅通连接线,消除视觉污染、提升城市品位,让城市更像城市、让农村更像农村。省道217线、景中高速、景泰至中川、会宁至老君等高速公路建成运营,白银至中川、景泰至白银等一级公路、白银通用机场、中兰客专等项目加速推进,白银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民生社会事业协调进步。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累计建成各级各类学校1033所,“一县一校、一校一品”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高考连续创造佳绩,2020年24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持续深化医药服务改革,定点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实现“一站式”结算,市一院、疾控中心、第三人民医院等骨干医疗单位完成改造升级,新晋2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医疗集团组建运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探索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白银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高标准建成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白银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