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白银区

白银区:“农民丰收节”收获喜悦“乡村振兴路”激情满怀

 2020/09/22/ 16:45 来源:每日甘肃网

  每日甘肃网讯 9月22日是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白银区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奋斗的白银区农民群众,从勤劳双手写出了一篇篇圆梦小康的生动故事,铺开了一副副产业兴旺的丰收画卷。

  四龙镇青贮玉米喜获丰收

  近日,在白银区四龙镇车路沟的青贮玉米地里,一片忙碌的丰收景象映入眼帘。数台收割机和卡车联合作业,轰鸣而过,把还泛绿的玉米杆连同玉米棒一同卷进机器里,经过粉碎,从收割机里喷涌而出。粉碎后的青贮玉米经过发酵,就成了奶牛最钟爱的粗饲料。

  鑫昊奶牛场是四龙镇青贮玉米的最大销售对象,“全株青贮玉米饲料,是性价比很好的饲料也是喂养奶牛最理想的饲料,既可以增加产奶量,又提高了牛奶品质。” 鑫昊奶牛场员工杨宗强告诉记者,“我们场平均每年都需要贮存青贮玉米饲料近两千五百余亩、一万四千吨左右,与周边合作社、农户以订单化种植收购的方式合作。”

  青贮玉米产量大、饲料品质好,种植收入可观;同时种植周期短、机械化程度高,能够大大节省人工和时间成本。目前,四龙镇已有7家合作社、200多户农户种植青贮玉米3000余亩,户均收入可达2万余元。

  水川“智慧大棚”里的丰收曲

  白银区兴盛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地处白银区水川镇大坪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核心区。合作社现有大棚20个,统一采用空间大、采光好、保温性能强的“智慧大棚”,大棚安装自动卷帘机及温湿度控制系统。主要种植草莓、小西瓜、小番茄、黄瓜、茄子等经济作物。

  兴盛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德红说:“现在每个大棚每年的毛收入在5万-7万不等,很好地满足了周边村民在农闲季节的就业问题,也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今年我们专门预留了5个大棚,打算引进种植樱桃树,打造反季节的农业产品,给合作社带来更大的收益。”

  近年来,智慧农业在白银区快速发展,得益于现代农业装备加持,运用科学的种植技术,有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发展添足了后劲。

  千亩苹果园绿了荒山富了口袋

  今年63岁的苏文勤,是白银区强湾乡强湾村农民,他人如其名,勤劳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1999年,苏文勤流转强湾乡白崖子村东坪1000亩荒坡和闲置土地,开始追逐他的“农业梦”。

  2015年,水利工程解决了荒地灌溉问题,苏文勤立即外出考察,引进矮化密植苹果技术,种起了1000亩的苹果园,昔日的荒山秃岭从此绿了起来。今年是第5个年头了,果树已经开始大面积挂果,奋斗多年的苏文勤眼里满是希望。

  “果树开完花结了小果以后就开始套袋,现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拆最外面的袋子了,全程都需要人工操作,工艺很讲究。”从果树的嫁接到苹果套袋,苏文勤对种植技术相当熟练。“今年的苹果涨势很好,每棵树上都有20多个果子,预计今年产量能达到20万斤,明年估计能到100万斤。”说起果园的“成绩”,苏文勤满是欣慰,以前的种种艰难都烟消云散了,苏文勤心里又盘算着苹果园明年的发展方向。

  核桃树上结出了“幸福果”

  草木稀少、三面环山,原本不起眼的白银区强湾乡白崖子村,因成片的核桃林,近年来逐渐受到外界关注。

  正在地里采摘核桃的罗家湾村民王玉莲乐呵地说:“今年核桃迎来了丰收,家里3亩地打了3000斤核桃,能有3万元收入,我们农民的日子现在是越来越好。”因核桃产业迅速发展,引来众多游客,村子也被外界称为“桃园”。游客张玉说道,“这几年看着农村的变化越来越大,今年罗家湾的核桃迎来了丰收,我和朋友们过来核桃园采摘,清香核桃名不虚传。”

  核桃林带来的收益不仅是核桃果,更是小山坳里的一大片“绿色希望”。如今,白崖子村围绕核桃产业,办起了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村民们致富的路子远走越宽了。

  洋芋蛋、牡丹籽念出了脱贫“致富经”

  初秋时节,武川乡新安村丰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里,苏俊河正带领村民们动作娴熟地将马铃薯从地里挖出来,去土、分拣,装进编织袋,马铃薯在曾经的贫困户苏俊河手中变成了“脱贫薯”“致富薯”。他说,“今年我们种了300亩土豆,到十月底整个就挖完了,预计产量5000斤。我们通过互联网,打通了销售渠道,这样保障了产业的持续发展。”据悉,2018年合作社加入“扶贫车间”以来,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流转土地、提供就业,实现了合作社发展与带动贫困户脱贫双赢。

  在位于武川乡独山村的景观城邦种植专业合作社油用牡丹示范基地,成片的牡丹已经结出饱满的果荚,王福辉说:“目前合作社油用牡丹种植总规模370亩,今年预计收益能达到230万元。此外,我们还有生态放养鸡场1处、有机农副产品加工厂1处。主要农副产品包括优质牡丹油、有机胡麻油、绿色放养鸡及土鸡蛋、有机甜玉米等,今年都迎来了丰收。”靠着坚持不懈的辛勤努力,王福辉逐步扩大了合作社规模,也带动村民们实现了增收致富。

  (金玥 张晓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