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会宁县

会宁县:筑牢筑实产业扶贫“主渠道” 浇出农户脱贫致富花

 2020/09/02/ 09:31 来源:每日甘肃网

  每日甘肃网讯(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张其文)八月的会宁,秋高气爽,山清水秀,郁郁葱葱,会宁大地处处生机盎然。近年来,会宁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全面小康的“主渠道”,不断巩固脱贫“压舱石”,全方位抓牢抓实产业扶贫,奏出了农户脱贫致富的最美乐章。

  9月1日下午,由中央驻甘、省、市、县等20余家媒体组成的“白银市全媒体采访团”首站走进会宁县中川镇,实地采访和感受会宁县通过抓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带给农户的巨大变化和他们的幸福生活。

  金秋时节,位于会宁县城南部中川镇梁堡村的千亩高标准塑料大棚整齐排列,在秋日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大棚里种植的粉丽1号西红柿生长正旺,红红绿绿的西红柿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10多名附近来此务工的村民正在忙着采摘成熟的西红柿。不远处10余名务工人员正在对采摘下来的西红柿进行分拣、装箱、贴标签。一辆大型挂车停靠在地头马路边,等待装运。

  “现在西红柿的收购价在每公斤2.5元左右,每天外运销量在60吨左右,主要运往上海等南方大城市。”中川镇党委书记李强介绍说。

  中川镇属半山半川区,因其”山高地不陡,小水处处有”,素有南峪川之称,在会宁历史上有小江南之说。

  “正因为我们中川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种出来的西红柿品质好,性价比高,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所以说我们的西红柿不愁销路。”镇党委书记李强话语中充满了底气。

  近年来,会宁县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抓达标,达标抓覆盖,覆盖抓效益”的总体思路,把瓜菜产业特别是设施瓜菜产业作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搞规划,定方案,强保障,促进度,先后在中川、大沟、韩家集等16个乡镇建成钢架塑料大棚31417座,净面积15708.5亩,构建蔬菜产业园区34处。在种植上,采取了自种和代种两种模式,通过订单、务工、分红等形式实现了贫困户产业达标全覆盖。

  今年已经68岁姚祖玉是中川镇中川村线庄社村民。2013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近年来,通过种植蔬菜大棚,仅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脱贫。

  “这4座蔬菜大棚是政府投资搭建的。这两年我选择了种植圣女果,收益非常不错。特别是去年,圣女果是订单种植。在镇政府的指导下,合作社提供苗木和种植技术,后期又帮助联络商家统一收购, 4个大棚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今年预计收入在3万元以上。”见到姚祖义时,他正在自家种植的大棚里精心打理着圣女果。

  通过种植蔬菜大棚,姚祖义怎么也没想到,这小小的圣女果竟然成了他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这与以前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的收入相比就是有天壤之别,每年还能够享受到政府发放的产业补贴2500元。”姚祖义感慨地说,“这些年党的扶贫政策真的好,党和政府处处为老百姓的生活和幸福着想,为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下了大力气,在发展产业、 住房改造、自来水入户、硬化道路、医疗保障等方面变化很大,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明显能感受到的,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相信,只要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后的日子还会更好的!”

  中川镇党委书记李强介绍说,目前,全镇已建成2000座塑料大棚,分配到500户贫困户,其中自种贫困户152户,代种贫困户348户,务工贫困户324户1399人。其中,梁堡片区的粉丽1号西红柿,种植规模284座,每座大棚产量1万斤,目前已售出60万斤左右,无籽西瓜种植规模达373座,每座大棚产量3000斤,目前已售出32万斤左右,主要销往浙江、江西、湖南、江苏、北京等地。中川片区的辣椒种植规模96座,每座大棚产量4000斤,目前已售出34万斤左右,切切实实的帮助当地百姓脱了贫,致了富。

  王耀升是会宁县中川镇中川村米峡社的建档立卡户,因为儿子长期患病,家庭因病致贫。如今借助党的惠农政策,通过肉牛养殖走上了脱贫小康之路。记者们走进王耀升的家时,他正在给肉牛添加草料。

  “以前的日子过得真是‘难肠’的很,这几年通过肉牛养殖我家彻底脱了贫,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对于自己今夕生活的变化,王耀升对党的扶贫惠民政策赞不绝口。

  2015年,王耀升通过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开始养殖肉牛,每年纯收入达到6万元左右,前年,在政府部门的帮扶下也将家里的旧房子进行了翻新。如今,守着茁壮成长的“致富牛”,住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王耀升有说不出的喜悦。听说记者们要来采访,王耀升让妻子提前准备了水果,煮了自家的苞米、洋芋等土特产招呼大家。

  “以前,仅靠种点玉米和洋芋等农作物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一年下来没多少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就是来个人也不敢招呼。”王耀升说,自从养牛后,让他真正的尝到了甜头,收入成倍的翻,现在的日子和以前相比,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目前我共养殖了11头肉牛,已经产了2头牛犊,再过两三个月还能产6头牛犊,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依靠养殖肉牛脱贫致富的王耀升对将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明年我打算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养殖肉牛数量达到20头。”

  据了解,近年来,会宁县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三大增收产业”之一,重点加快了西门塔尔、安格斯肉牛等良种引进,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重点打造了新添、丁沟、中川、杨集、党岘、太平、老君、八里、侯川、平头、翟所等11个肉牛养殖重点乡镇。截止目前,全县牛饲养量达16.9万头,肉牛总产值达到5.56亿元,像王耀升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养牛户达到13077户4.68万头,饲养5头以上基础母牛产业达标户达到6998户,产业达标率达到18.5%。2019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13元,养牛贫困户肉牛产业人均收入4226元,占比68%。

  在脱贫攻坚中,会宁县委、县政府通过大力实施“1+N”产业增收模式和“21211”的产业发展思路,千方百计“筑渠引水”,在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壮大发展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浇灌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花。

  据统计,2014年至2019年,全县累计退出贫困村127个,贫困人口37577户16622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8%,实现整县脱贫退出,今年年底将实现全面清零任务。

  眼下,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为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交账,会宁县委书记王科健在日前召开的有关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指出,产业扶贫要持续增收突出效益,在确保贫困户产业达标覆盖的基础上,认真核算农户产业收入,确保产业收入达标、持续稳定。要求全县各部门要精准施策,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