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白银  >  靖远县

用绣花功夫书写脱贫答卷——靖远县脱贫攻坚纪实

 2020/01/08/ 14:58 来源:每日甘肃网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张其文 通讯员 张强中

  白银市靖远县高湾镇砂河村周志忠老两口用到干净水源,自来水管接到灶台上,喜悦满满;农村电商扶贫产业突破1.2亿元,贫困户的农特产品插上了“翅膀”飞到城里人的餐桌;北湾镇花儿新村的扶贫黄瓜搭上了一带一路的列车远“嫁”中亚……一幕幕脱贫画卷,汇聚成靖远县的“脱贫答卷”。

  靖远县属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省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靖远县坚定攻坚决心和信心,做好精准文章,全力以赴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2013年以来,全县累计落实中央和省市财政专项资金9.3亿元,其中2019年就达到4.21亿元。截至2019年底,全县退出贫困村87个(其中深度贫困村58个),贫困村退出比例96.7%;减贫30643户13088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019年底的1.01%。

  2020年伊始,记者走进靖远县,亲身感受靖远县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全县各族干部群众万众一心甩掉贫困帽的决心和干劲。

  易地搬迁:开启新生活

  住上楼房,生活和城里人一样,家里有暖气不用煨炕了,上厕所不出门,幸福的很!”靖远县易地扶贫搬迁碾湾坪安置区居民王致中提起现在的生活赞不绝口。

  王致中是靖远县若笠乡双合村王堡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来住的地方在离县城50多公里外的大山深处,距乡政府10公里。“以前住在大山里,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下完雨几天都出不了村。”王致中回忆说。

  今年6月,他们一家从若笠乡搬迁到碾湾坪安置点,住进90平方米的楼房。王致中一家五口居住条件之变,是靖远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包括王致中在内,目前共有来自若笠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53户2541人,从旱塬搬到了碾湾坪安置点。笔者漫步安置点小区,看到这里草坪青青、道路干净整洁,水、电、暖、路、气、广播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完备,易地扶贫搬迁户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笔者了解到,为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靖远县在安置区同步谋划富民产业,多措并举,确保实现搬迁户稳定脱贫。若笠乡副乡长张生东介绍,安置区利用东西部协作天津和平区帮扶资金1210万元建成了香菇产业园,计划兴建温室大棚135座,目前已投入生产74座,实行企业化管理和经营,在温室大棚务工的搬迁人员月工资为3000元到3500元。

  特色产业:为群众栽下“致富果”

  稳定脱贫关键在发展产业。靖远县“扶贫黄瓜”出口的故事就是靖远县产业发展促脱贫的真实写照。

  北湾镇花儿新村村民张爱忠笑呵呵地看着大棚里的黄瓜说:“没想到啊,这一根根的黄瓜还是我们脱贫的‘致富果’。”

  记者行走在靖远县北湾镇花儿新村的蔬菜大棚基地,大棚里一根根细长的黄瓜挂满了碧绿的藤架,顶部鲜艳的黄花飘出淡淡的花香。基地旁的农贸市场,一箱箱鲜嫩的黄瓜正抓紧时间装箱上车,这批黄瓜将在当晚发往霍尔果斯口岸,搭乘“一带一路”快车出口到中亚五国,最终将端上外国人的餐桌。

  花儿新村是甘肃岷漳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异地安置区。2015年8月,1690户7713名受灾移民搬迁落户靖远,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面对这一现状,近年来靖远县千方百计为移民群众谋划脱贫致富产业,确定了以日光温室为主的“1+N”产业发展思路,聚力发展日光温室设施蔬菜种植产业,掀起了一场改写移民群众旱作农业习惯的产业革命。

  该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打通了生产销售渠道,增加了群众收入。企业与合作社通过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对菜农举办技术培训班进行技术指导,通过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种植技术、统一供应种苗、统一定级包装、统一品牌和统一销售,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保障了蔬菜种植和销售环节的标准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了高甜富铁优质黄瓜品牌,获得了外地及国外蔬菜销售商家的认可,为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

  据了解,大棚黄瓜自11月初开始上市,生产一直持续到来年的6月份,经济效益可观。张爱忠是花儿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县上产业扶持的好政策,2017年他发展起了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业,成为了花儿新村第一批吃到螃蟹的人。这段时间,接连成熟的黄瓜让他有些忙不过来。张爱忠说,他去年种植的黄瓜全部都是精品,卖了六、七万元。

  “种好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已成为花儿新村广大菜农的真实生活写照。截至目前,该村累计建成日光温室1451座,产业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1426户6590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94%,降至目前的6.84%。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